財經365(www.hand93.com)3月16日訊:有個朋友前兩年出國留學,最近剛回來落實了工作,就約著喝了一杯。
出國前他在國企工作,一干就是5年,苦苦奮斗5年,職位卻一成不變,薪水也只有6000。要供一家老小生活,加之還房貸和日常開銷,所剩無幾。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平時看上一雙鞋都要考慮很久,更別提出國旅行了。
曾經勸他跳槽,但他總覺得能在大城市穩定下來就行了,薪水再怎么變也變不到哪里去,所以他完全忽略市場的變化,一直沒跳槽,也沒想辦法提升自己,工作技能和知識結構還跟剛畢業時候一樣,沒太大變化。
兩年前,部門改革,他被辭退了。出去找了一輪工作才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比自己厲害多了,自己早就被時代拋棄。
痛定思痛之下,他破釜沉舟,到國外一所大學讀了碩士,一去就是兩年,回國之后順利找到了一份工作,你猜怎么著?薪水翻了5倍。
“走出去之后見識了很多超牛的人物,也接觸了以前接觸不到的新技術,如果沒走出去,我大概一輩子都只是個領6000塊薪水的人。”
想起羅振宇說過,年輕人在城市獲得的更多東西,遠不僅僅是肉身之間非延時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見識。
沒見識與格局,比沒錢更可怕。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相信什么,而他相信什么他就會靠近什么,就有擁有怎樣的生活。
1 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
北宋時期,王安石做了宰相后,閑暇之余會翻閱各地送來的詩文。
一次,他看到一位秀才寫了首詩:“彩蝶雙起舞,嬋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
看前兩句的時,他點頭稱贊,看到第三、四句時,卻不禁莞爾:高空上的明月怎么會叫嘛,黃犬又怎么可能臥倒在嬌弱的花心上?
于是,他研磨提筆,把后兩句改了,改成:“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直至后來,他到南方游歷才發現,原來有一種鳥叫“明月”,叫聲婉轉動聽;也有一種叫“黃犬”的昆蟲,常常臥在花心里睡覺。
王安石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兩句詩寫得如此動人,自己反而因為見識短淺改錯了。
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人,總覺得別人升職加薪周游世界,都是靠走捷徑,不然就是有個可以拼的爹;而那些從底層走出來,生活繽紛多彩的人,都是極少數的個例,生活再努力也就是這樣了;還有的人遇到事情就方寸大亂,仿佛熱鍋上的螞蟻,只懂干跳腳。
不是生活限制了他們的想象,而是見識太少才得過且過自視甚低。
而越見多識廣的人,越不會輕易下判斷、繳械投降,因為他懂得人生會有無限的出路和可能,也懂得世情是甘苦摻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