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異常波動之后的制度重建中,IPO的常態化發行在考慮了市場的承受能力后,于2016年年末走上正軌,每周10家以及10家以上的IPO批文,著實讓投資者“興奮”了一陣,可供選擇的打新標的較多,投資者參與熱情被點燃。
這是久違的新股常態化發行,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指出,新股擴容滿足了投資者打新、炒新的巨大需求,并還原IPO市場屬性,在強大的需求下增加新股供給,將大量民間資本或市場過剩流動性導入實體經濟,充分發揮了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服務了供給側改革,提高了直接融資比重。
但這一情況在2017年5月26日發生了變化,受經濟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資本市場出現了調整,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股價回調明顯,股市低迷,監管層根據市場承受力度相應地放緩了新股批文的下發速度,年內首次單周批文下發數量少于10家,縮至7家,自此后,每周五的新股批文發行家數縮至個位數。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這是監管層為了維穩股市采取的措施,實際上股市漲跌不取決于新股發行多少,上市公司的價值還是第一位的,此前的多次經驗表明,暫停新股發行并沒有改變市場趨勢,該漲的還是在漲。
即便二季度IPO有放緩趨勢,上半年的上市企業家數仍創出新高,截至6月27日,共有246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1256億元,IPO宗數和籌資額同比分別增加了303%和336%,新股發行去庫存化步伐加快,證監會擬上市公司排隊隊伍的數量降至585家,比去年年底下降了20%。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新股發行否決率翻倍,IPO現場檢查和發審環節的嚴把“質量關”,讓不少企業的融資之路戛然而止。截至目前,今年共有275家企業上會,其中被否企業35家,取消/暫緩審核企業12家,首發審核通過率為82.9%,大幅低于2016年全年的91.48%。
平安證券一位投行人士表示,IPO發審節奏發生大變化的可能性減少,從近幾周的批文下發數量和融資額來看,證監會只是會根據市場情況來調整發行節奏,在這個基礎上,證監會毫無疑問將會在下半年更關注擬IPO公司的質量。
從嚴監管促秩序重建
從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禁止募集資金用于類金融業務,限制募集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到對上市公司忽悠式融資、跟風式融資嚴格監管,全方位、全鏈條細摳并購重組項目;從打擊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配合減持、以及利用大宗交易規則空白過橋減持等行為出臺減持新規,到對新三板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規范,上半年,從嚴監管伴隨著市場的秩序重塑發揮著巨大效能。
董登新表示,監管在對相應規則的查缺補漏中,重塑了市場的健康秩序,當前資本市場正在經歷制度改革,炒作投機的行為少了,渾水摸魚的情況少了,短期來看,市場需經受改革帶來的陣痛,股指上或有所反應,但長期來看,在保持市場平穩運行的前提下規范市場行為,重塑市場秩序,有利于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能夠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保護公平、公開、公正的投資氛圍。
“從嚴監管也是當前金融去杠桿、防范風險的關鍵舉措。”李迅雷指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擠壓資產泡沫,嚴監管從各個端口防范風險外溢,規則調整有利于風險把控。
同時,上半年,每周一批案子的處理成為了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的“亮點”,有對原發審委委員的嚴肅處置,有對跨境操縱慣犯的重罰,有對忽悠式重組的零容忍打擊,有對“1001項議案”的頂格處罰,還有對債券“蘿卜章”事件各方的依法處理,這一宗宗案件對各類違法違規形成了強大震懾。董登新表示,在稽查執法的路徑上,監管層嚴懲資本大鱷,逮鼠打狼,凈化了市場環境,促進了資本市場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