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分論壇 “戰略動態:數字經濟” 在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演播室舉行,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惠普戰略與風險投資高級副總裁Vishal Lall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瑞典企業與創新部部長Mikael Damberg等參與分論壇,并就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科技變革帶給人類的焦慮感等話題展開討論。
關于科技的發展是否會導致人類被代替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伴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在Alphago戰勝李世石、柯潔后,這種憂慮更甚。
陳黎明表示,這種擔憂并不是當下才出現的,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就開始了,但這種憂慮在長期來看無需擔心。他舉例說,農民并沒有因為農業的機械化而失去了工作,農業機械化并沒有導致大規模的失業。“短時期內,確實會存在教育的發展趕不上科技的發展,但是長期來看這不是一個問題。”陳黎明提出“人機同行,認知共進”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和科技是相互增強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Mikael Damberg指出變革中的安全感很重要,因此政策要保護在變革中的人們,而這也是包容性增長的體現。“創新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是人們能接受技術。” Mikael指出,科技所創造的技術崗位要超過被淘汰掉的崗位。短期來看,人們確實感到了不安,對于失業人員,政府部門需要做到長期規劃和短期救助結合,增強技能培訓,否則人們會厭惡改變、抗拒改變。
陳黎明表示,人類社會正在進入到了數字爆炸的時代,過去兩年產生的數據是人類有史以來產生數據的90%。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好數據,讓數據發揮該有的價值尤為重要。
孫丕恕指出,數字經濟變化的核心是計算變得越來越便宜了。“ABC”正推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ABC所指代的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即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孫丕恕指出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的很多模式正從向美國學習到自己研發, 比如移動支付、共享經濟。
孫丕恕表示,智慧城市的實現離不開智慧政府,當前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實現開放至關重要,共享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對于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孫丕恕指出,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實現開發也符合包容性增長的要求。
陳黎明認為雖然現在我們的數據被收集了,但是沒有做到互聯互通有,數據沒有被鏈接起來。對于未來一段時間,行業內的企業應該抓住機遇。
(原標題:人工智能會淘汰人類?看看達沃斯上的大咖怎么說)
推薦閱讀:
2030年,人工智能(AI)將為世界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 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 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