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財政部發布了5月份財政收支情況。數據顯示,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73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51億元,同比下降3.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8122億元,同比增長1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4102億元,同比增長6.4%;非稅收入1971億元,同比下降12.5%。
財政部解釋稱,5月財政收入增幅較低,主要受相關經濟指標增速放緩、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以及去年同月部分收入基數高等影響。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非稅收入的下降符合我國合理規范非稅收入、正稅清費的目標。
非稅收入同比下降12.5%
此前財政部在對4月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分析時就曾預測,受部分經濟指標增速回落、減稅降費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等影響,后期收入增幅可能繼續呈放緩走勢。
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73億元,同比增長3.7%,而在4月份,該增速為7.8%。其中,稅收收入14102億元,同比增長6.4%;非稅收入1971億元,同比下降12.5%。
記者注意到,近3個月來,國務院已5次部署減稅降費措施,力求兌現全年為企業減負萬億元的承諾。其中在一季度已出臺降費2000億元措施的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六方面減稅舉措,預計全年將再減輕各類市場主體稅負3800多億元。
6月9日,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在減稅方面,實施了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等政策;在降費方面,已出臺清理規范一批涉企收費,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降低企業用能成本等政策。
長江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減稅降費對財政收入結構產生一定影響,主要表現為降費導致的非稅收入占比下滑,今年前4個月非稅收入占比較去年底已下降3.7個百分點至14.6%。
該研報顯示,從結構上看,年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利好小型企業,有助于中下游及出口導向型小型企業盈利持續改善。
在降低企業稅負的同時,減稅降費有利于助推企業轉型升級,進而在加大民間投資、加速制造業修復、促進企業及居民消費、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等多個維度對經濟增長實現正向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