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6月2日召開國企改革吹風會,總結了國企改革相關任務的最新進展,并透露下一步將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制造、鋼鐵等領域重組,探索海外資產整合,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今年1~4月,全國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5.6萬億元,同比增長17.5%;累計實現利潤總額8274.5億元,同比增長24.8%。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經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各項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改革試點全面鋪開,重大舉措迅速落地,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新動能加速孕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加快轉變,國企新優勢正在形成。
未來央企或分三類
吹風會上,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首次提出,未來中央企業或將主要分為三類,即實體產業集團、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
彭華崗表示,當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的功能定位逐漸清晰。其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側重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側重提升商業類企業的國有資本運營效率,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
去年以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原有2家試點的基礎上,擴展到了“2+8”共計10家。彭華崗表示,從試點的進展和效果來看,兩年多來,10家中央企業不斷推進改革試點工作,試點起步良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組織調整、戰略管控、業務發展、分類授權等重要方面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數據顯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試點充分激發了企業的內在活力,10家試點企業2016年實現利潤總額2450億元,較上年增加765億元,同比增加45%,遠遠超過央企平均水平。
推動三大重點領域央企重組
十八大以來,國資委推動了15對28家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已經調整到102家。彭華崗表示,中央企業重組不是為了減戶數,而是更加關注重組的內涵和實效;不是僅僅停留在物理變化上,而是追求發生化學反應。
央企重組的效果已經顯現。重組后,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經營成本明顯下降,企業效益大幅提升。重組也促進了內部協同和提高行業影響力。比如寶鋼、武鋼重組前虧損上百億元,利用重組的機會,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壓減過剩產能近千萬噸,重組后實現盈利70億元。
彭華崗表示,下一步,國資委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推進力度,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圍繞做強做優做大目標,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繼續推進中央企業集團層面重組,深化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加強重組后的整合效果評估。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制造、鋼鐵等領域重組,探索海外資產整合,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職能轉向“管資本為主”
按照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有關要求,今年4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正式發布。該方案明確了國資委管資本的重點職能,劃清了國資監管的權責邊界,提出了職能轉變的具體舉措,標志著國資委從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邁出了關鍵一步。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資委內設機構調整已經完成,形成了以管資本為主的組織架構。比如,設立了資本運營與收益管理局,專門研究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制度,指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開展國有資本運營;設立了考核分配局,突出業績考核與薪酬分配的協同聯動,進一步發揮考核分配對企業發展的導向作用。
此外,國資委大力精簡監管事項,系統梳理了國資監管職能,擬取消、下放、授權工作事項43項,進一步聚焦管資本職能。
全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也進一步完善。截至2017年3月底,河北、江蘇、廣東等18個地方出臺了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方案。34個地方在分批取消下放出資人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截至2017年3月底,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比例已達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