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銀行理財收益率超過5%已不算罕見,有股份制銀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達6.05%。
上海一家建設銀行網點內,一位理財經理對前來咨詢理財業務的客戶表示,最近理財產品賣得比較好,最好通過手機銀行等移動客戶端操作購買,“一般都會秒殺掉的,要靠搶。”不過,這些需要靠搶的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也沒有超過4.65%。
澎湃新聞記者從走訪中發現,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建設銀行差別不大,一般在4.5%左右。而相比這些國有大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同時漲得也更快。
收益率繼續上漲,短期理財收益率漲速更快
光大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兩個月,理財產品收益率確實在持續上漲,但在向客戶推薦產品時,并不建議將理財資金全部投向較長期限的產品。
在上海一家浦發銀行網點,其現在主力推廣的都是銀行自有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的認購起點金額均為5萬元,年化收益率從3.5%到4.95%不等。不過,年化收益率4.95%的是一款新客專享產品。
從張貼在這家浦發銀行門口的公告欄上可以看出,理財產品的“預計年化收益率”一欄不斷被新的貼紙覆蓋,而數字也是越來越大。
據該行一位理財經理透露,有一款收益率較高的在售產品,“5天后,預期收益率四個月(123天)期限的會上調到4.85%,一年(389天)的變成4.8%。”而目前,這款產品四個月(123天)期限和一年(389天)期限的預期收益率均為4.75%。換而言之,這款產品在5天后將呈現“倒掛”現象,投資期限較短反而收益率更高。
除此之外,從南京銀行6月2日發售的多款理財產品來看,多款91天和35天的非保本產品預期收益率均達到了5%,最高收益率達到了5.20%。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收益率反而不及這部分短期產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這種“倒掛”現象并不少見,但又不能說是正常現象,主要是短期流動性偏緊,而中期又不確定等因素造成的。“今年以來存款增速放緩,目前又臨近半年末,去杠桿背景下考核因素影響增強,因而短期收益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
“花式”理財業務頻出,高收益產品限時限購
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銀行在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同時,也推出了不少“花式”理財產品。
各大銀行都有新客專享的理財產品,比同類型產品要高出20至45個BP。不過新客專享產品都會有相應的購買限制。以中信銀行兩款“樂盈穩健”系列的“新客戶專屬”產品為例,期限都為92天,預期年化收益為4.9%和5.0%,分別對應5萬元和50萬元的認購起點金額。
據前述浦發銀行理財經理介紹,一款在售的新客專享理財產品,“收益率馬上要調整,將會超過5%”。不過,雖然該產品認購起點金額較低,僅為5萬元,但其有30萬元的人均購買上限。
專屬類產品并非只有新客一種,大到各類節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時間段,都可以被銀行拿來包裝成定制理財產品。
六一兒童節期間,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也推出了許多高收益理財產品。光大銀行的兒童節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5%,民生銀行則打出了“喜迎六一,安享未來”的口號。
6月2日晚間,有華夏銀行相關人士在朋友圈曬出一款“手機夜市專屬”產品。該產品的發售日期為6月6日和6月7日,認購起點金額為5萬元,限購300萬元。這款產品分90天和182天期限,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5.0%和5.1%。不過,客戶只能在每晚20點至22點進行購買。
公開數據顯示,“五一勞動節”和“母親節”期間與之關聯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為4.64%、 4.58%,在當時也都大幅領先于全市場產品的平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