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7月31日,統計局發布數據,中國7月官方制造業PMI為51.4,前值51.7,較上月回落0.3%。
【點評】
7月制造業PMI為51.4,較上月下降0.3,表明經濟穩中略降。從2005年以來的均值來看,7月數據高于該月PMI均值51.03,經濟所有承壓,各分項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1.外部需求放緩,出口訂單指數下降。
PMI新訂單指數為52.8,較上月下降0.3,略高于近年來當月新訂單指數均值51.73.PMI新出口50.9,較上月下降1.1,略高于近年來當月新訂單指數均值50.43。國際形勢目前較不明朗,同時各國均沒有任何重大利好,所以外需沒有太大起色,歐元區制造業PMI已經從6月的57.4進一步下降到7月的56.8,而日本制造業PMI指數也從6月的52.4下降到7月的52.2.PMI進口指數錄得51.1,下將0.1,表明內需力度強于外需,由此7月貿易順差可能收窄。
2.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PMI相左,中小企業生存壓力相對更大。
PMI生產指數為53.5,低于6月54.4,高于生產指數6月歷史均值53.08。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錄得57.9,較6月增長7.5,而出廠價格指數錄得52.7,高于6月的49.1。采購量PMI則從6月的52.5上升到52.7。這些數據與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關,尤其是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上漲較快。出廠價格的上升同樣標明企業已經開始把價格壓力傳導到中下游。并且產成品庫存和原材料庫存PMI都在下降,倒不失為一個好消息。兩者分別錄得46.1和48.5,分別下降0.2和0.1.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大企業的PMI指數從6月的52.7上升到52.9,但是中型和小型企業的PMI卻在下降,并且降到了榮枯線以下,分別錄得49.6和48.9。這或許是由于經濟中中小企業生存較為艱難,所以市場份額被大企業占有導致的。尤其是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的較快上漲,以及出廠價格漲幅不夠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生存壓力相對更大。
3.生產經營活動預期向好,基礎設施投資依然增長較快。
從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來看,7月較6月向好,錄得59.1,高于6月的58.7,也是年初以來的第二高點,僅次于2月的60。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建筑業企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本月商務活動指數為62.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為近年來高點。我們之前對基建和房地產行業的判斷依然成立,后續經濟穩定依然會依托這兩個行業,而又以基建為重點。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華安證券徐陽:PMI:經濟穩中略降——7月經濟表現前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