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 Uber 沒有一輛出租車;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一件商品庫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務提供商 Airbnb沒有任何房產。”這正是當下共享經濟的最真實寫照。
WeWork代表的聯合辦公來了,創業者們可以像用Uber叫車一樣隨需使用辦公空間、辦公設施與辦公環境,哪怕身在旅途。這給國內方興未艾的分享經濟又添了一把火。
然而在一片喧囂和紛至沓來的模仿浪潮之中,到底什么是共享經濟?在美國成功的商業模式,在中國會不會水土不服?
WeWork成功的背后,是我們對工作的重新定義。換句話說,年輕人工作方式的迭代,創意生產、自由工作時代的到來,為WeWork及其追隨者們創造了舞臺。
“互聯網生活已經到來,各行各業技術發展的匯聚效應,沖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新一代的年輕人和工作者不會重復過去的理念,而這會改變幾乎所有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直至人們的思想觀念。跨界顛覆正在發生,而且在加速發生。對于這種會影響到每一個行業、每個人生活的趨勢,作為投資者必須面對變化并進行布局。”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說。
在WeWork中國區總經理盧書成看來,盡管追隨者眾,但WeWork代表的聯合辦公在中國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工作的性質變了,內容變了,所以形式也變了。整個社會的工作生產組織形式,不再像過去一樣是一個很長的流水線,垂直化分工明確,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小團隊需要‘項目化’的工作方式。除了藝術、設計、創意等個性化領域,營銷、法律、公關等行業也迎來工作室、小型團隊等創業大潮。哪怕是一個人的工作團隊,它也需要財務、技術支持,需要大量的協調和上下游資源的獲得,WeWork為他們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這是WeWork真正面對的客戶和市場。”他說。
與以往傳統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十分不同,由于網絡無界,更多共享經濟企業事實上以一種微型跨國企業的面貌出現,WeWork正是這樣 “小巨人大品牌”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