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和企業部門龐大的定期存款正迎來集中到期高峰,一場規模巨大的“存款活化”進程已經啟動。
根據東吳證券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近期金融數據顯示,存款“搬家”的跡象日益明顯。2025年7月至8月,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下稱“非銀存款”)合計超季節性增加3.03萬億元,引發市場對“儲蓄入市”的廣泛關注。
東吳證券認為,在上述增長中,居民和非金融企業存款的“搬家”貢獻了1.42萬億元,這一輪轉移更多表現為“定期存款活期化”,其中居民定期存款是絕對主力,同期超季節性減少了8426億元。
東吳證券表示,高息定期存款將在2025年至2026年迎來集中到期,這將導致居民和企業的存款“活期化”或轉向非銀存款。盡管2025年7月起已有部分定期存款減少,但大規模的存款“搬家”高潮尚未到來。預計2025年和2026年分別有22.28萬億元和9.4萬億元的定期存款到期,其中“超額”定期存款到期規模分別為11.08萬億元和4.05萬億元。
摩根士丹利則在18日的研報中認為,釋放家庭儲蓄潛力的過程將是循序漸進的,并提出了一個三階段路線圖:首先是未來2-3年內,通過恢復市場信心,引導6-7萬億超額定存進入股市等風險資產;其次是在未來6-8年內,通過結構性改革重塑通脹預期,逐步釋放30萬億的龐大儲蓄池;最后是通過長期的社保改革降低整體儲蓄率。
“存款搬家”來源拆解:居民與同業共振
根據東吳證券的報告,2025年7月至8月非銀存款3.03萬億元的超季節性增長,其來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僅由居民“存款搬家”單一驅動。
具體來看,這一增長主要由三大因素構成:
居民與企業存款轉移:貢獻了1.42萬億元,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款搬家”部分,即居民和企業通過購買資管產品或直接投資股市,將一般性存款轉化為非銀存款。
銀行體系同業業務擴張:貢獻了1.18萬億元。報告指出,在存貸差壓力下,銀行增加了債券投資,推動了同業業務擴張,從而派生出非銀存款。
其他存款轉化:未納入廣義貨幣(M2)統計口徑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存款,也貢獻了1033億元的增量。
盡管驅動因素復雜,但居民存款,特別是定期存款,在“存款活期化”浪潮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東吳證券援引銀行信貸收支表數據稱,在7月至8月存款結構變化中,居民部門是“主力軍”。其中,居民定期存款超季節性減少8426億元,規模遠超居民活期存款(減少4446億元)以及非金融企業定期存款(減少3156億元)和活期存款(減少1219億元)。報告認為,2025年以來,存款“搬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定期存款的“活期化”過程,而真正的入市高潮或尚未到來。
潛在活水:未來兩年逾15萬億“超額定存”到期
真正的看點在于未來。報告測算,一個規模更為龐大的定期存款到期潮即將來臨。由于2022年至2023年是存款定期化的高峰期,大量當時存入的高息定存將在2025年至2026年集中到期。
報告通過對2021年至2024年新增存款的期限結構進行估算,得出了兩個層面的預測數據:
從絕對規??矗?021年至2024年合計增加的66.54萬億元定期存款中,預計2025年和2026年將分別有22.28萬億元和9.4萬億元到期。僅2025年下半年,三、四季度將分別有5.24萬億和1.66萬億到期。
從“超額”規模看:剔除趨勢性增長后,2025年和2026年預計分別有約11.08萬億元和4.05萬億元的“超額”定期存款到期。其中,2025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別約有2.13萬億和2.81萬億到期。
三步走:釋放儲蓄的路線圖
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家庭儲蓄率高達35%,遠超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結合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摩根士丹利提出了一個旨在釋放中國家庭儲蓄潛力的三階段路線圖:
第一階段(未來2-3年):提振風險偏好,引導存款向股市轉移。 報告認為,市場對政策方向和流動性的反應通常領先于基本面。自2024年9月政策轉向以來,一個更具建設性的市場敘事正在形成。這已促使約6-7萬億元的超額定期存款開始向股市等風險資產遷移。目前,這一過程尚處早期,主要由高凈值人群推動。
第二階段(未來6-8年):重塑通脹預期,釋放儲蓄用于消費。 要將高達30萬億元的周期性超額儲蓄轉化為消費,核心在于改變家庭對未來收入和物價的預期。更高的通脹預期將降低持有現金的吸引力,鼓勵即期消費。
第三階段(長期):全面社保改革,降低結構性儲蓄率。 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體系,縮小城鄉差距,提升保障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