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財報會上表示:“我們正在對超過20個有強烈意愿的機構進行評估。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并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據外媒報道,星巴克中國業務估值高達100億美元。
星巴克被指可能保留中國業務30%股權,其余70%由多個買家分攤,每家不超過30%。
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的方案極不合理——想套現卻不肯買定離手,要留下來“攪和”。這樣的“死局”誰入誰倒霉。
星巴克的“黃金比例”
大家想必知道,星巴克在中國采取全自營模式。但在“大本營”北美,自營、加盟比例為6:4.且已保持多年。
下圖是最近三年,星巴克全球門店情況:
2022財年末(截至10月1日),星巴克全球門店達3.57萬間,其中自營店1.83萬間,占比48.9%;北美地區,加盟店占40.9%;北美以外的地區(稱國際區)加盟店占比56.4%。
2023財年末(截至10月3日),星巴克全球門店達3.8萬間,其中自營店1.96萬間,占比48.5%;北美地區,加盟店占40.3%;國際區加盟店占比55.7%。
2024財年末(截至9月24日),星巴克全球門店增至4.02萬間,其中自營店2.1萬間,占比47.7%;北美地區,加盟店占39.4%;國際區加盟店占比54.7%。
自1992年創立以來,星巴克已深耕北美30多年。現在的格局,是多年探索達到的“黃金比例”。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營,經營了30多年(1992~2024),加盟店占比最終穩定在40%一線,說明這個比例是“最佳選擇”。
國際區大致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很大潛力的市場,即中國、日本,星巴克以全直營模式殺入;另一種是潛力與風險并存,星巴克以加盟模式試水,降低風險。
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為降低風險采取區域授權合作模式(分華北、華東、廣東三個大區)。按星巴克分類,中國門店全部屬于加盟模式。
2003年開始,星巴克逐步收回加盟授權。
到2017年,完成對華東地區1477間門店的收購,在華門店100%為自營。財年末自營門店總數躍升到3521間,市場份額達42%。
這一年,星巴克在華門店數首次與海外第二大目標市場日本拉開距離(1286間自營門店)。當時的CEO把中國市場視為“與美國并列的全球最大市場”。
2024財年末,自營門店數達7594間(新開855間、關閉65間,凈增790間),遠超日本的1809間。
自營模式更能保證服務水準、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從而樹立品牌形象、實現快速擴張。但當星巴克完成控制局面后,一定會復刻北美市場加盟40%、自營60%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詳見下文)。
2025年6月末,門店數增加到7828間,約占星巴克全球門店總數的五分之一。但隨著瑞幸等本土品牌崛起,星巴克市場份額一路降到2024年的14%。
星巴克的生意經
北美是星巴克的大本營,占比40%的自營店貢獻營收的90%,但對經營利潤率的貢獻不到50%。
自營門店零售收入全額納入報表,但要扣除多項成本/費用——商品成本(咖啡豆、牛奶、面粉、紙巾等物料及直接人工)、管理費用,門店運營費用、折舊及攤銷、重組費用(門店關閉或調整)等。
星巴克從加盟店獲取授權費、供應鏈分成。后者作為獨立運營主體,成本/費用不納入星巴克報表,營收約等于利潤。
最近三年,北美星巴克商品成本、門店運營成本分別占營收的30%、50%。
2024財年,北美自營業務經營利潤26億美元、利潤率10.7%,占北美分部經營利潤的48.6%。幸賴“收入即純利”的加盟業務,北美分部經營利潤率才被拉高至19.8%。
2025財年前三季(截至2025年6月29日),星巴克北美經營利潤同比下降30.6%,經營利潤率降至4.7%。主要是門店運營占成本的比例提高了5個百分點,原因大概是沒能將通脹傳導給消費者。
在北美深耕30年,星巴克總結出行之有效的生意經:
自營、加盟四、六開;
自營店是盈利的,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