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6月11日訊:財經365視界-山東游商傳。我們根據采訪及公開資料整理,嘗試為大家呈現山東歷史上“游必有方”的魯商。相對于他們精彩的商業人生,這樣的篇幅僅是浮光掠影,但也足以讓我們探尋到現代魯商在精神傳承與義利取舍上的歷史淵源。
一代大商孟洛川
在濟南一家賣布的百年老字號,我們與店經理閑談時,提及陶朱公范蠡制作的桿秤。店經理說,在歷史上,這家老字號的柜臺上,也曾放著一個類似的物件,號稱“良心尺”。
據店經理說,這種尺子上有10 個“寸”,每個“寸”的刻度上刻著10個字:兩頭是“天”和“地”,中間依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店員拿著這把尺子上柜,心里就裝著天地良心、禮義廉恥,它時刻提醒店員要用好手中的尺,給顧客量布時不能少了尺寸。
這家老字號叫瑞蚨祥,誕生于1862 年清同治年間。
將瑞蚨祥這個名字發揚光大的人叫孟洛川。2009 年 11 月,央視八套以他為原型拍攝了一部電視劇,稱他是“一代大商”。
孟洛川親自經營瑞蚨祥70 年之久,商號24 處,遍及天津、青島、煙臺、北京,最北邊到了哈爾濱,最南邊到了香港,有的布匹還銷往國外。鼎盛時期,瑞蚨祥雇員 1 000 余人,房產 3 000 余間。業務不但涉及布匹絲綢,還囊括鐘表、眼鏡、茶葉、土地和房產等。
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一面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宣告了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的成立。少有人知道,為這面五星紅旗提供布料的,正是瑞蚨祥。
有人說,瑞蚨祥是世界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此說雖無法考證,但其經營模式的現代性,則是無可置疑的。
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生前曾說:“我創立沃爾瑪的最初靈感,來自中國的一家古老的商號。它的名字來源于傳說中一種可以帶來金錢的昆蟲。我想,它大約是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它做得很好,好極了!”
沃爾頓所言的“一種可以帶來金錢的昆蟲”,正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青蚨”。而以青蚨命名的商號,就是瑞蚨祥。晚年,相傳孟洛川登頂泰山,觀日出東方,他的兒子問:您一生的經商之道是什么?
孟洛川沉思良久,說了四個字:大商無算。
無算,就是不計較、不拘泥、不拘束。推而廣之,則既強調身為義商的格局、情懷與胸襟,又強調待人接物的誠實守信,還強調經營方略里薄利多銷的厚道。
孟洛川用“無算”提醒商民,商道講究的是商業價值觀,而不是爾虞我詐、鉤心斗角。
他曾為瑞蚨祥制定的店訓,一共16 個字: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無二價,童叟無欺。這不但是瑞蚨祥,而且是孟洛川一生踐行的箴言。
1900 年,庚子事變大火燒毀了北京前門大柵欄的山東瑞蚨祥分店,其庫存絲綢布匹及往來賬目毀于一旦。火被撲滅,孟洛川貼出告示:凡本店所欠客戶款項一律奉還,凡客戶欠本店款項一律勾銷,本店永不歇業。
路人不解:光還錢,不討債,又遭遇災禍,你不是一虧再虧嗎?但實際情況卻是,那些欠瑞蚨祥錢款的顧客個個感激涕零,紛紛介紹親戚朋友照顧瑞蚨祥的買賣,并成為瑞蚨祥的忠實顧客。《人民日報》曾評論孟洛川:這些已經遠遠超出魯商之大道的范疇,閃耀著中華傳統商業文明和倫理道德的光華,至今仍然擔當著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的重要基石。
張廷閣“闖崴子”
2008 年 1 月 2 日,總投資 3 000 萬元的 52 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電視劇的背景設置在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講述了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闖關東的故事。有人說,主人公朱開山的原型就是山東萊州人張廷閣。
張廷閣1875 年 10 月 4 日生于山東省掖縣(今萊州)石柱欄村,幼年家境貧寒。曾入私塾讀書,父親去世后,被迫輟學務農。
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侵入山東半島,戰亂、掠奪,使老百姓困苦不堪。張廷閣全家的生活也難以維持。他離開母親,隨比自己年長的侄子張天綱,走了“闖崴子(海參崴),拾金子”的路。
經張天綱介紹,入海參崴“福長興”菜莊學生意,并學會了俄語。當地雜貨鋪“雙合盛”掌柜郝升堂發現張廷閣頗有經商才干,十分賞識,多次誠意相邀。1898 年,張廷閣離開福長興,入股雙合盛,很快就當上了雙合盛副經理。由于經營有方,使雙合盛得到很大發展。
張廷閣經商手段靈活,善于把握機會。日俄戰爭前夕,他趁大批俄軍集結海參崴之機,設法與俄軍軍需官拉上關系,承攬了俄軍日用品供應的大筆生意,賺取了巨額利潤。他在與俄軍交往中獲得了日俄戰爭即將爆發的消息后,便大量囤積貨物,待機出售。
1904 年2 月,日俄戰爭爆發,俄國遠東地區的海上運輸線被封鎖,海參崴的貨源斷絕,物價飛漲。這時,他將戰前僅 4 戈比 1 斤購進的食鹽,以五六十戈比 1 斤的高價拋售,從中大獲暴利。雙合盛的實力更加雄厚。它不僅在海參崴租地建樓、設立分號、擴充營業項目,而且還在莫斯科、大阪、橫濱、香港、新加坡等地設有駐在員,直接與當地廠商建立進貨關系,也同英、德等國廠家簽訂長期訂貨合同,確保其貨源廣泛、渠道暢通,生意日益興隆,成為當地商界首富
辛亥革命后,在“富國利民”“實業救國”等口號的鼓舞下,久有棄商轉工計劃的張廷閣,回國辦實業的熱情甚高。1912 年,他攜帶巨款游歷了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地,考察工商,伺機購廠辦實業。1914 年,他在北京收購了瑞士人開辦的啤酒汽水廠。1915 年,他在哈爾濱用 50 萬日本金元收購了俄國人經營的地烈金火磨,辦起了雙合盛制粉廠。第二年,他升任雙合盛經理,將在海參崴的雙合盛總賬房遷至哈爾濱。這一年他收購了前永勝公司的雙城堡火磨。1919年,又買進了哈爾濱香坊的雙盛泰油坊。至此,雙合盛在海參崴的資本全部轉回國內,張廷閣也結束了自己在國外的經商活動。
至1930 年,雙合盛總資本達 247 萬元。據知情者透露,它實際資產比這個數目要大許多倍,成為哈爾濱民族工商業中資本雄厚、實力強大的企業集團。
雙合盛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發展,主要是張廷閣的經營思想和管理手段有獨到之處。他注重長遠利益,不斷積累資金,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他大膽使用有管理能力的高級職員和技術人員,十分重視產品質量,千方百計創名牌、保名牌;他親自檢查紅雄雞牌面粉的質量,幾十年如一日。張廷閣說:“雙合盛的名氣,就是紅雄雞給叫出來的。”
1946 年 4 月 28 日,哈爾濱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雙合盛制粉廠渡過了資金不足的難關,開始為人民政府加工面粉,日產量達1 萬袋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張廷閣因其資本主義自由經營思想受到限制而情緒消沉。1952 年“五反”運動中,他交代了一些違法行為,被定為半違法、半守法戶。1954 年 1 月 24 日,雙合盛制粉廠因棚板粉塵在高溫下自燃,引起火災,全部機器設備焚燒一空。
不久后,張廷閣在哈爾濱病逝。終年79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