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5月9日訊:過去幾十年,中國大地上演繹了一段城市化的瘋狂舞曲。城市的前途、樓市的命運以及億萬家庭的財富,都卷入其中。如今,大都市圈的追捧與內地城市的收縮同步進行,共同演奏一曲“冰與火之歌”。
哪些城市將衰落?哪些城市又將崛起?如何正確地判斷一座城市的前途?城市猶如磁極,未來將會有更多人奔赴城市圈;城市亦是器皿,哪里是我們的容身之所?
近觀香港,遠看上海,反思深圳,探尋中國大都市演變之軌跡。
香港:大國思維 VS 國際城市
中國內地人對香港的評價比較奇怪,容易呈現左右兩極,難有中立客觀。在1997年之前,很多內地人以仰視的態度看香港,追捧TVB港劇、寶麗金流行曲、武俠小說以及各種服裝發式時尚。
1997年之后,尤其是2003年開通自由行后,情況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地乘著入世大勢,經濟快速發展,深圳開足馬力追趕香港,內地富豪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香港發展的腳步開始放緩,越來越多內地人去香港旅游、掃貨,前些年內地富人橫掃香港愛馬仕、百達翡麗、周大福等,讓香港人目瞪口呆。
隨著去香港的內地游客越來越多,內地人對香港的了解增加。越來越富有的內地,對香港的崇拜快速下降。自由行促使大量內地人涌入香港,兩地矛盾愈演愈烈,港府只能通過立法來制止一些行為,比如奶粉限購、打擊水客、降低深圳通行證入港次數等。
兩地矛盾爆發后,媒體喜歡添油加醋激發國民情緒,如此內地與香港的情感,再也回不到過去。兩地人其實對對方都不甚了解,但都喜歡用情緒化的語言與非理性的思維來看待對方。當香港奢侈品、房子被內地人買下,港島山頂開始講國語,內地人對香港逐漸產生了一種俯視感。從仰視到俯視,不過十余年時間。
最近這一兩年,尤其是去年深圳GDP首超香港,不少學者大談香港問題,鼓吹深圳。有趣的是,不少學者對香港的認知與研究,與新聞編輯差別不大。對香港的認知,多數來自香港影視劇、走馬觀花的自由行、“棺材房”、“蝗蟲論”等新聞報道、經不起推敲的經濟數據,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盲目自信。大致言論是香港頹了,被房地產綁架了,云云。
香港,這座城市,內地人初來看它,確實沒啥驚奇,甚至有些輕視它。但是,如果你對它了解越深,越不敢輕言武斷,甚至保有幾分敬畏。
中國自古都是一個大國(至少人多地廣),我們已習慣于用一個大國的思維去思考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我們很少人想過,像新加坡、斯里蘭卡、梵蒂岡、瑞士這些“小國”是怎么思考問題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很多人開店創始,一家店還沒開起來,就想到全國開一萬家店然后上市。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足夠大,過去賺錢太容易。而香港人,祖祖輩輩都只經營一家店,他們不會想到開連鎖、擴規模,因為香港市場就這么大。如果你跟他說,要有大格局、大視野,走入內地、奔向全球,他們會覺得你太飄了。所以,香港很多店都開得很好,很多小店的美食做得精道美味,這是一種工匠精神。
香港這座城市,我們容易以大國思維視之。所謂大國思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而全,二是縱深感。
很多人批評香港,制造業衰落了,整個城市只剩下房地產和旅游。香港,制造業衰落,確認無疑。但是,香港的金融、國際航運、商貿、高端知識服務以及生物醫療等非重工科研,一直保持著亞洲頂級。
一座城市,不可能發展大而全的全產業鏈。一個城鎮,有一兩個支柱產業,即可成為全國百強鎮,如中山古鎮燈飾,東莞長安五金模具、虎門服裝。一個城市,擁有幾個大產業,即可成為經濟強市。如佛山順德的家私家具、機械裝備,深圳的金融、物流、高新技術。
香港,這一彈丸之地,一座只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不可能像中國內地一樣,既發展金融,又發展制造業,搞全產業覆蓋。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確實發展過制造業,但以輕工業為主,當時香港的勞動力價格相對美國不算太高,而且勞動人口較多。如今這座城市高度老齡化,工人稀缺,工資水平高,不可能發展普通制造業。所以,香港制造業轉移到內地,是市場自然淘汰、產業梯度轉移的競爭結果。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市中心也有大量工廠和庫房,藍領工人住在市中心,富人和白領住在郊區,市中心成為骯臟、負罪滋生之地。但后來金融發展起來,工廠和工人都遷移出城,這座城市如今沒有制造業,但是沒有人敢輕視紐約。
一座城市發展全產業,實際上也違背經濟規律。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只發展自己比較優勢最大的產業,把一兩個產業做好就非常有競爭力。
縱觀全球,能夠覆蓋全產業鏈的國家,也就只有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以及中國五個國家。中國的制造業體系比較完善,但在高端制造領域依然缺口很大。就連韓國都沒有建立全產業體系,三星占據了20%韓國GDP,幾大財閥控制了經濟核心,但不能說韓國這個國家日薄西山。
香港的金融、國際航運、商貿、高端知識服務以及生物醫療等非重工科研,這五大產業都是亞洲頂級。在亞洲,幾乎很難找到一個城市具備五大頂級產業,能與之匹敵也就只有新加坡、東京。香港優良的深水港、高效的國際航運服務和金融、人才及商貿自由港,這三大優勢短時間內很難被替代。如果中國內地有一座城市達到這一高度,每個人都會為之振奮。
第二種大國思維就是縱深感。什么叫縱深感?當年拿破侖、希特勒打到莫斯科了,俄國人堅壁清野,火燒連城,然后跑到烏拉爾山鄉下躲起來。這就是縱深感。
很多人認為,香港人居住在“鳥籠”里,香港富豪的千呎豪宅,還沒深圳一個中產的房子大。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太差,生活太不幸福了。如果在鄉下,你看北上廣深也是如此。深圳千萬豪宅還沒有鄉下一個客廳那么大。為什么人們還都往大城市跑?
城市,沒有縱深,無法回農村,反過來只會越來越集中。香港,沒有縱深,沒有農村,沒有地可擴展,唯一的辦法只能填島。香港的面積只有北京的1/15,人口卻是北京的1/3。我們現在感覺北京很擁擠,要分流人口,想想香港人是怎么活下來的。所以,香港用了北京1/15的地,解決北京1/3的人口居住,縱觀整個亞洲國家及城市,也是鳳毛麟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