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訊:2月22日,一份住建部的《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引爆市場。主要是因為這份文件里面有一句話:住宅建筑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房地產以建筑面積計價,只有重慶一座城市按照套內面積計價。
住建部的《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只是一個工程設計規范,不涉及商品房的交易規范,工程和交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混為一談。告別公攤面積?
中國的商品房基本用建筑面積計算單價,同時一直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在一份正常合法合規的銷售合同上,會明確標出套內使用面積。因此,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不能和住房按套內面積計價劃上等號。這一次的《住宅項目規范》只針對商品房的設計,你們關注的重點錯了。如果要較真,尋找套內使用面積計價的相關規定,也是有的,那就是2001年出臺的《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這份文件至今有效。其中第18條明文規定,商品房銷售可以按套計價,也可以按套內建筑面積或總建筑面積計價。
開發商關注的,不是做大公攤面積,不是按不按照套內面積計價,而是容積率達標。只要不觸碰容積率紅線,就不存在公攤過高的情況。有些豪宅項目,會故意做大入戶大堂和走道等公共空間,這是為了氣派。在實際銷售過程中,7層以下住宅公攤率為7%到12%。7層到11層住宅公攤率為10%到16%。高層建筑有電梯、電梯前室和安全通道等,公攤率會達到15%到24%。與十年前相比,中國樓市給人的感覺是公攤面積越來越多,因為過去居民樓普遍是低層結構,現在中高層住宅占主流,公攤面積自然水漲船高了。
取消公攤 房價上漲 羊毛出在羊身上
公攤面積起源于1950年代的香港,當時是香港樓市的黃金年代,房屋一般是整棟出售,對資金量的要求很高,有開發商率先嘗試分層出售,既然分層,那么公共區域面積自然也是包含在內的,公攤面積由此誕生。公攤面積出現后,無論在裝修、物業、還是取暖費上,都會明顯地增加一部分。裝修不會裝修到公攤部分,取暖也不會出現在公攤上,但該收的費用卻一分也不能少,是不公平的。公攤的增加,使得整體建筑面積遠高于實用面積。
2013年,香港政府出臺文件,要求商品房銷售按實用面積計價,正式告別公攤面積。但是,房價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會繼續上升,房屋面積從100平米下降到80平米,整套房的總價不變,每平米房價就會上升。取消公攤有好處,至少可以讓房價更加透明。同一地段、同樣大小、同樣總價的房子,第一眼看上去很難區別。如果取消公攤,實際房價就會出現明顯差異。比如第一套的公攤只有10%,第二套是20%,均價都是1萬元/平米,那么房子的實際大小就會一目了然。
中國房價按套內使用面積計算的城市,是重慶。這樣的計價方式,在購房時能看清到底有多少面積。
同時面臨一個難題,為了減少公攤面積,重慶同一樓層同一單元可能一下出現七八戶。地產商追求把套內面積做到最大,房屋套數做到最多,公攤面積盡可能減少,實現最大化銷售額的目的。按目前的建筑面積計價,開發商不必盯著得房率,中國住宅的公共空間大到奢侈,比如成都。中國隨便哪個城市的剛需樓盤,公共空間都比紐約市中心要多。
2002年,重慶人大常委確定了套內面積計價原則,這和當地對樓市的獨特管理,以及后來的地票制度都有聯系,很難一下子移植復制到全國其他城市。一味地排斥公攤面積,將公共空間等同于開發商偷面積,是故意混淆這兩個概念。比如暖氣管、路燈之類的設施空間,通常都不在房屋內,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整個小區的居住體驗。
況且,真的從建筑面積轉向使用面積,開發商就會追隨重慶模式,壓縮公共空間。比如減少地下室、管理用房、值班用房的面積,減少電梯數量,減少樓梯廳面積等。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在供需矛盾大的地區,這種情況越有可能出現。另外,因為房子面積一瞬間少了很多,每平米單價突然暴漲,大家會覺得,哎呀,房價又漲了,這會打擊市場信心。
如是金融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稱,考慮到中國常用建筑面積,核心城市住宅基本帶電梯,假設平均得房率為70%,進行折算發現,上海、北京和深圳中心區實際房價分別為21760美元/平方米、21554美元/平方米和18736美元/平方米,超過倫敦和新加坡,僅次于香港。(來源:葉檀財經)
無論公攤面積是否取消,都別高興得太早,這針對的是有房和購房群體,還沒上車的剛需,不如先考慮一下,第一套房在哪里。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
白領捂緊錢包 是誰在引領消費?
葉檀財經最新文章:鼓勵年輕人過度借錢消費 會害死一代人!
從2018年A股 反思我的500萬是怎么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