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6周年紀念日,學校新學期也開始使用記載“十四年抗戰”的新教科書。今年以來,中日關系出現了回暖跡象,早前北京舉辦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活動,是中國官方10年來首度舉辦紀念活動。但是,剛剛訪問中東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仍在拉攏阿拉伯國家討論針對中國的“海洋安全”議題。顯示中日關系的緩和基礎依然脆弱,說雙方關系回暖恐怕為時尚早。
1931年9月18日,駐東北沈陽的日本關東軍借口演習中有士兵失蹤,對東北軍發動突襲,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000多萬東北人民成了亡國奴。雖然張學良的東北軍實行不抵抗政策,退入關內,但以東北抗日義勇軍為代表的民間武裝仍然頑強抵抗日軍,這也是“十四年抗戰”的由來。
中日緩和各有所圖 基本因素仍無改變
今年雖然是統稱“十四年抗戰”的第一年,但因并非“逢五逢十”整數年,紀念活動的規模不會很大。其實,兩個多月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80周年紀念規模也不大,這種低調紀念或許與近期中日關系出現緩和跡象有關。
今年5月中旬,日方一改以往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的杯葛態度,派出執政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為首的代表團,出席北京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并當面向習近平轉交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5月底,國務委員楊潔篪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宋濤先后訪日,會晤日方高層官員,是近年來中日官方罕見的高層交往。在這些互動的鋪墊下,7月上旬,習近平與安倍借德國漢堡出席G20峰會之機,近年來首度正式會晤。這場會晤與去年兩人在秘魯利馬APEC峰會時的非正式會晤不同,會場布置了兩國國旗,官方并發布了會晤消息。兩人在會晤中都表達了改善雙邊關系的愿望。事后有消息傳出,兩國領袖有望在明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之際實現中斷多年的互訪。
中日關系出現緩和的背景是,安倍因國內政策失利,個人又陷入丑聞,民望下跌,不得不改組內閣,改善與中韓兩國關系亦是其擺脫困境的手段;而面對特朗普上臺后的美國經濟保護主義以及朝核危機升級,令中日兩國亦產生了共同的危機感。
不過,中日關系緩和的基礎依然脆弱,因為兩國產生矛盾的內外部因素并無改變。首先,作為日本外交的最大追隨對象,美國并未改變其亞太和南海外交政策中對華遏制和圍堵取向;其次,日本社會右傾化保守化趨勢,令對華的敵視的氛圍也未見改善。
日方應該汲取教訓 真正回暖且看明年
上月在菲律賓馬尼拉的東盟峰會上,中國外長王毅與日本新任外相河野太郎初次會晤就針鋒相對,河野要中方在南海問題上“展現大國舉止”,王毅則反唇相稽指河野是在“完成美國的任務”。北京舉辦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紀念活動,雖是10年來首度舉辦,但規格降低。這些都顯示中日關系的回暖,仍是乍暖還寒。
回顧近年的中日交惡,日方往往是主動的一方,無論是小泉純一郎首相連番參拜靖國神社,導致反日示威潮,還是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發起的購買釣魚島運動,以及后續野田佳彥內閣將釣魚島“國有化”舉動,日方都是始作俑者,打破了現狀。不過,日方的上述行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國有化”行動打破了中日過去40年間有關擱置釣魚島主權爭議的默契,5年來,中方公務船頻密進入釣島海域,連日本傳媒都承認,日方對釣島的實際控制已瀕于瓦解。因此,日本政府很應該殷鑒不遠,汲取教訓。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