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4月,以美元計價,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7.3億美元,同比下降5.7%;以人民幣計價,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864.1億元,同比下降0.1%; 累計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726家,同比增長17.2%。
1。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下降

2017年1~4月,我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累計下降18.7%,低于同期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13個百分點,參見圖表1。這意味著,相對于服務業、采礦業,我國制造業對外資吸引力下降。由已知歷史數據觀察,我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相對優勢弱化已是常態,這種趨勢在2013年后有所強化。
2。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內憂外患
從內部因素看,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推升我國制造業成本,進而抑制外資流入制造業。一方面,從工資水平上看,自2009年以后制造業工資漲幅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平均漲幅,而這種現象直至2015年方有緩解,參見圖表2。勞動力成本優勢是制造業吸引外資的核心因素之一,制造業工資水平的快速上行顯著抑制了外資的流入。另一方面,從土地成本看,房價上行折射出地價成本上升的同時,也提高了勞動力住房成本進而抑制外資流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參見圖表3.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國外,新興產業承接地越南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在近期同步下降,參見圖表4。韓國是全球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經濟體之一,其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具有代表性。我們通過觀察韓國2017年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可知,其對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的青睞程度上升而對越南、馬來西亞及泰國等新興經濟體偏好下降,參見圖表5。這折射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區域結構的變化,即由發達經濟體流向發展中經濟體正轉變為由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流向發達經濟體,發達經濟體正成為FDI主要接收區。 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2016年發達經濟體在全球FDI流量中所占份額進一步提升,達到57%,美國為最大的FDI接受國,外資流入達3850億美元,其次為英國,外資流入量達1790億美元。預計在跨境并購增長而綠地投資低迷的背景下,發達經濟體接受FDI份額將進一步上升。全球FDI流向的變化,進一步折射出當前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面臨的雙重困境:一是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對外資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二則為外資對發達經濟體偏好上升,對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具有擠出效應。 除區域結構外,全球外資對服務業偏好上升而對制造業、第一產業偏好下降。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2014年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存量166.4億美元,占全球外資存量64%;而服務實際利用外資存量僅為70.2億美元,占全球外資存量27%。這一趨勢在近兩年有所強化,以全球主要FDI流入國美國和中國為例,2008年以后,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趨勢性下降至2016年的28%,美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有2014年86%下降至2016年53%,參見圖表7。這意味著,外資由制造業流向服務業是全球外資流向新常態,并非中國個案。 有趣的是,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下降的同時,美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卻不斷上升至2014的86%這一歷史高位。這進一步證實了我們2016年12月8日發布的報告《美國“再工業化”的檢視》結論:伴隨“再工業化”戰略推進,美國制造業呈現出明顯的復蘇態勢。這也意味著發達經濟體的“再工業化”對我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具有一定的基礎效應。 3。小結 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上升,抬升制造業成本進而對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造成擠出效應;另一方面,全球外資對發達經濟體及服務業偏好上升,擠出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量的同時,也對制造業造成一定的擠壓效應;與此同時,美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卻不斷上升,由此折射出美制造業回歸勢頭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