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上半年屢創新高的豬肉價格,如今已經連續2個多月下滑,雖然8月份豬價企穩回升,但對于豬價見頂的預測卻不斷涌現。不過A股市場的與豬肉相關的概念股,不少走勢依然堅挺,如正邦科技、龍大肉食。《紅周刊》記者也以投資者身份聯系了多家生豬概念股的上市公司,溝通中記者發現,企業對豬價下跌態度平和。不少公司表示,企業在去年3月豬價低點時,依然有利潤進賬,現在價格調整對企業影響很小。而還有一些生豬養殖的企業另有主營,如順鑫農業在利潤比例中白酒到80%。“豬肉降價對我們影響蠻小,我們也不會專門為此進行經營方面的調整”,順鑫農業證券部的負責人表示。
供需決定豬價或將回落
那么一直上漲的生豬價格,這輪調整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據生意社的研報分析,2015年3月份開始豬肉價格連續上漲,到2016年春節期間,養殖大戶扭虧為盈進行了一輪補欄,而規模性生產企業同樣在擴張養殖規模。在經歷5~6個月的生長周期,春節時補欄的仔豬成熟可出售,因此,6~7月份時市場上豬肉供大于求,并引發了價格下跌。生意社分析師李文旭表示,“此前價格不斷上漲,為了追求更高利潤,養殖大戶會大量壓欄,目前屠宰場嚴格控制生豬收購重量標準,養殖大戶拋售存欄生豬,國內豬價沖高回落”。
此外,還有一些外部因素刺激,6月份開始,由于入夏后天氣炎熱,人們飲食轉以清淡為主,減少了肉類等食品的購買需求,對生豬價格有向下的推動影響。7月份長江中下游降雨成災,豬場為了避免水災引發疫情,因此集中拋售,這對災區豬價形成了較強勢的打壓,并進一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生豬價格。
6月份生豬價格較5月份下跌近10%,7月份全國價格維持在17~18元/公斤之間,較6月份下跌了5%。進入8月,豬價重拾回升,多地價格重又突破20元/公斤,8月11日,除吉林公主嶺外三元豬價為17.8元/公斤外,其余地區外三元豬價均超過18元/公斤,其中廣東清遠最高,為20.2元/公斤。
對于豬價后勢依舊還是見頂回落?農牧行業資訊網站博亞和訊的副總經理馬闖對《紅周刊》表示。“8月豬價還會有一波漲幅。首先,8月豬肉供應全年最少。其二,臨近中秋,相關月餅的制作、放假的備貨等都使消費量增加,因此有些食品廠或餐飲企業,在前期會進行集中采購,這也會帶來豬價上漲。”但對于更遠的四季度的豬價走勢,馬闖認為“受前面兩個節日的刺激,集中備貨的過程已經完成,會促使價格回調。
應對價格下跌企業態度平和
那么,面對豬肉價格的調整,和豬肉相關的上市公司又有怎樣的影響,企業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上市公司中,主營生豬養殖的企業包括溫氏股份、牧原股份、雛鷹農牧和新五豐,牧原股份100%經營生豬養殖,后兩者生豬產業超過主營50%。為了觀測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這一波豬價下跌為企業業績帶來的影響,記者翻閱了溫氏股份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一季度的財務數據,2014年四季度溫氏股份凈利潤為268894萬元。之后隨著豬價跌幅加深,到2015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縮減至66652萬元,較上季度下降了75.2%。但可以看到,即使豬價在201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公司仍有盈利。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溫氏股份證券投資部,負責人表示,“去年3月份時公司可以盈利,原因是我們的規模化生產使成本降到很低,加上我們和農戶簽訂協議,公司提供豬苗、飼料和疫苗,農戶簽約進行生產,也減少了很多固定資產的成本”。
另一家100%以生豬養殖為主業的企業——牧原股份,2014年四季度凈利潤8019萬元,隨著價格繼續下探,2015年一季度凈利潤小幅虧損2019萬元。記者向公司證券投資部了解到,公司在豬價下跌過程中通過控制成本可以起到一定平抑作用,從整個周期循環中來看,公司在上漲時的盈利遠超下跌時的虧損。記者注意到,2015年豬價二季度出現上漲后,公司業績也扭虧為盈,賺取凈利潤4683萬元,三季度豬價繼續攀升,公司凈利潤也跳升至27899萬元。
雖然有些公司能夠在豬價低迷時維持盈利,但有的公司就做不到了。新五豐從2014年3月到2015年6月處于虧損狀態。2014年后3個季度虧損均超過2000萬元,四季度更高達4896萬元。對此,公司證券部負責人表示,“受2015年一季度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及湖南長株潭廣聯生豬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暫未達產達效的影響,公司去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了虧損”,對于如何應對,公司證券部負責人表示,“目前豬價調整對公司影響不大。公司是湖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控股的國有企業,對港澳游長達50年的出口資歷,我們可以根據大陸和港澳的豬價調整銷售數量”。
非純正豬企更無懼豬價波動
同花順數據顯示,參與生豬養殖的企業共有18家,除上述5家有50%以上的利潤來自于生豬養殖,其余13家豬肉股僅少量涉足養豬,并有其他的主營業務。
就像順鑫農業,始終被看做豬肉概念股,但其利潤收入中超過80%來自于白酒,和豬肉相關的是少量屠宰業務。2015年年報顯示,白酒業務的利潤比例為80.62%,屠宰業務僅占5.66%。且白酒業務毛利率高達62.12%,屠宰僅為7.44%。“認為我們是養豬股其實是誤解,我們的主營是白酒,目前我們也沒有擴大生豬養殖的規劃”,證券部負責人對記者說,“其實我們應該算是一家白酒企業”。
另外,廣弘控股主營圖書發展,收入占比56%;益生股份主營雞苗養殖,收入和利潤占比都在90%以上。大康農業主營蛋白質貿易,收入占比89.48%。益生股份證券部負責人表示,雖然從食品角度看,雞肉和豬肉有替代性,而且價格會有正相關的關系,因此雞價也會受到豬肉價格下跌的影響,但較為微弱。順鑫農業證券部負責人表示“豬價下跌對業績的影響確實比較小”,益生股份也表示“也不會專門為此進行經營方面的調整”。
記者在統計中發現,13家主營非豬肉的企業中,除了上述4家主營與豬肉相關性極低、與豬肉價格漲跌關系微乎其微外,其余9家主營和生豬養殖有所關聯,正邦科技、天邦股份、新希望等主營飼料。對這些飼料企業來說,養豬業務目前占比較小,最大的天邦股份比例接近30%,所以豬價下跌對業績的影響同樣不明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家生豬養殖企業都在打造全產業鏈,并希望以此來平抑豬周期價格的起伏。雛鷹農牧從生豬養殖、屠宰到生鮮凍品加工、熟食制作正在建設一條產業鏈,將每一環節的利潤盡可能留在企業內部,將減少生產環節中加工企業截取的利潤。而很多飼料企業正通過加碼生豬養殖完善產業鏈,正邦科技去年12月募資7.33億,擴增3個養豬場,預計增加生豬產量24400頭。新希望今年2月公布了養豬業務戰略規劃,預計投資88億元發展10000萬頭生豬,“公司目前的銷售模式是以飼料為主,未來計劃轉為以商品豬銷售盈利為主,再往遠一點說,也將推動公司成為鮮肉和肉制品提供商,在食品終端也實現盈利,這樣豬周期帶來的影響將被大大削減”,公司證券部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