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從七個方面對原有的減持規定予以升級,劍指市場深惡痛絕的減持亂象。
在前海母基金創始合伙人靳海濤看來,這是為了抑制目前股票市場“清倉式減持”“過橋減持”“精準式減持”“惡意減持”等違背證券市場“三公”原則、損害中小投資者和公共投資者利益的減持亂象而出臺的一系列針對性限制措施。
近年來,上市公司有關股東減持花樣百出。除了結婚、交學費、理財、還債等理由,部分重要股東“清倉式減持”,甚至有市場操縱嫌疑的“精準式減持”,令中小投資者權益受到傷害,嚴重影響市場信心。
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認為,從機構的層面來看,新規對風險投資影響不會太大,而對現在市場上比較熱的Pre-IPO則是明確發出要降溫的信號。
Pre-IPO是指在企業上市之前突擊入股,上市之后解禁期一到立刻減持套現,獲得高額回報。這部分投資機構看重的并不是企業的長期成長性,目的是以最短的時間獲利套現,短期投機性很強。
“新規之下,由于減持期限延長、減持比例受限,對Pre-IPO和定增等投資均會產生深遠影響。”上述人士說。
減持套現期限延長,相關機構在投資Pre-IPO企業和參與定增時,需要更加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內在價值,加強盡職調查能力。否則,如果企業業績變臉,股價走低,則可能被套牢。
“減持新規有利于抑制投機型、套利型投資行為,促使投資機構進一步堅定長期投資的理念,在投資項目時更加注重公司的內在價值,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長性。”靳海濤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