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您的位置:財經 要聞 / 產業 / 國內 / 國際 / 專題 > 黃奇帆:長效機制建設

黃奇帆:長效機制建設

2017-06-02 10:48?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李宇嘉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上海證券報

   黃奇帆復旦演講折射出的信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有很多制度條件的前置制約,比如改革地方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改革財稅體制和公共財政建設,改革稅收制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等。所以,說到底,長效機制建設和體制改革是一盤棋。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在復旦大學以“關于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若干思考”為題的演講,引起了輿論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網絡上點擊、轉發和評論的量級上了千萬。政府官員演講引起如此關注,還很罕見,這一方面因為重慶在高速增長的GDP和價格平穩的房地產之間取得了不同尋常的平衡;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樓市長效機制盡早“破繭”的深切期望,以避免因高房價、高成本而阻斷內需構建和經濟轉型。

    在新一輪樓市調控下,2月以來,已有60多個城市出臺了150多項政策,無論調控的頻率,還是力度,都可謂“史上最嚴”,坊間稱其為“五限”(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特別是“限售”和一線城市“限商”,幾乎將需求凍結。

  此輪調控前,各地樓價經歷了暴漲。2015年以來,熱點城市房價上漲了80%至150%,樓市火熱蔓延到三四線城市,庫存高壓和身披“鬼城”番號的城市、貧困縣也未能幸免。房價暴漲,“加杠桿”和“資產荒”預期是兩大動力。但是,我國總杠桿率(全社會總負債/GDP)已從2010年的177.8%升至2016年的237.6%,居民杠桿率從2015年的44%急速升至2016年的50.6%,2016年房貸占新增貸款之比高達46%。經濟轉型背景下,杠桿率急速攀升,意味著資金加速“脫實入虛”,金融風險漸行漸近。因此,長效機制亟待破冰并打破越調越漲的怪圈。

  黃奇帆認為,長效機制的前提是客觀定位房地產。因為體量太大、關聯度太高,房地產在全球都是支柱產業。即便已過了城鎮化高峰的美國,房地產對GDP的貢獻也達9%以上,“后危機時代”的經濟復蘇也離不開房地產,支柱產業、龍頭產業名副其實。同時,房地產是民生產業、財富象征,與金融和經濟風險如影隨形,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房地產穩定及其與經濟的平衡。因此,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經濟“去房地產依賴”異化為情緒化、道德化的“去房地產”;二是房地產沖擊經濟金融,異化為綁架經濟金融、“大而不倒”,進而倒逼調控綏靖化,風險積累。

  要避免這兩種傾向,就要以經驗化的量化指標,既尊重房地產地位,又要保持各項指標平衡,如房地產開發投資不能超過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5%、不能超過GDP的六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不能超過GDP的60%;房屋總價不能超過老百姓家庭6至7年的收入;土地供應“爬行釘住、后發制人”,即以城市實際吸納人口數,按人均建面100平方米供地;這個供地建面,要按55%、20%、20%、5%的比例,分別供應基礎或公共設施、工業、住宅、商辦;開發商拿地自有資金和融資比嚴格控制在1:3;公租房須覆蓋城市常住人口的20%;地價不能超過房價的三分之一等等。

  黃奇帆經驗式的“量化平衡”,暫且不論是否科學,但卻是地方政府當下避免房地產和經濟失衡、避免金融風險積累的簡單而實用的措施,也是“底線思維”在長期執政過程中的“落地”。表面看,盡管有些量化指標難以施行,比如在“補償標準看齊周邊房價”的舊城改造模式下,地價不能超過房價的三分之一,但黃奇帆指出,完全可通過以外圍甚至城郊接合部充裕的土地來補償開發商,換取其遵循這一措施。這樣,房價降下來了,營商環境好了,實體經濟和房地產就平衡了。

  因此,盡管房地產問題有客觀存在的“路徑鎖定”,如“招拍掛”出讓機制下,開發商埋怨土地價高,居民埋怨房價高,官員埋怨投資環境破壞了,所有人都不滿意,但這卻是現有條件下的無奈選擇。但是,我們卻可以憑政治智慧和改革突破精神,探索出條件約束下的政策路徑,最典型的就是“地票”制度。事實上,隨著“3個一億人”的推進,農村人均200至300平方米建面的建設用地會退出來,完全可通過復墾為耕地,騰挪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大城市可購買這些指標,將本市農地置換為建設用地,進而實現平抑地價和推進以人為本城鎮化的雙重目標。

  在黃奇帆看來,當下的土地供應、土地制度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制度創新滯后。土地供應不足,一方面在于土地供應與人口流動方向相悖,大城市吸納了80%的外來人口,卻在緊縮供地,而中小城市人口停滯或出現凈減少,卻在增加供地,背后則是中小城市投資型經濟獲得了支持;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土地“生意經”,即在現有考核體制下,依靠土地“上項目”、低地價“招商引資”或“作價入股”的投資和稅收依賴,成為短期“做政績”的優選。于是,工業擠占住宅用地,連同大城市緊縮供地和“招拍掛”,一起推高房價。

  筆者認為,黃奇帆這次演講折射出的信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有很多制度條件的前置制約,比如改革地方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改革財稅體制和公共財政建設,改革稅收制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等等。甚至,一些基礎性制度也形成了制約,如租房可享受同等公共服務,打擊開發商集資亂象,隨意變換容積率等等。此外,不同職能部門的目標相左,造成很多措施難以落實,比如“招拍掛”避免腐敗,但推高了房價;金融創新鼓勵多渠道融資,但造成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資產質量考核下銀行愿意投放房貸,但助長加杠桿。說到底,長效機制建設和體制改革是一盤棋。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