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員工持股計劃為何在現實中卻屢屢讓投資者們失望呢?通過對大數據的研究和個例分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以下兩大原因或許是導致員工持股計劃虧損的“罪魁禍首”。
原因一:買入時點不佳
截至2017年5月27日,A股共有353份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完成,對它們仔細研究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有兩段時間內推出的員工持股計劃的浮虧(虧損)比例都超過50%,這兩個時間段分別是2015年6月1日~9月30日及2016年1月1日~2月29日。
對A股市場有所了解的投資者知道,在這兩段時間內,A股出現了大幅下跌。
首先來看2015年6月1日~9月30日這個時間段。據東方財富(300059,股吧)Choice數據及記者梳理,在上述時間區間,共有66份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買入操作從而進入鎖定期。截至2017年5月27日,這66份員工持股計劃中有24份存在浮盈,占比36.4%;有42份存在浮虧,占比為63.6%。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353份員工持股計劃中浮虧最大的萬達信息(300168,股吧)(300168)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便是在這一時間段內完成購買的。
再來看2016年1月1日~2月29日這個時間段。在該時間區間,完成買入操作從而進入鎖定期的員工持股計劃共53份,截至2017年5月27日,22份存在浮盈,占比41.5%;31份存在浮虧,占比為58.5%。
原因二:無法選擇展期
除建倉時段外,員工持股計劃的一些內置條款也可能讓其不得不吞下浮虧(虧損)的“惡果”。
這樣的例子最近就有不少。例如漢威電子(300007,股吧)(300007)。3月14日晚公司公告稱,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清倉。查詢公司歷史公告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漢威電子員工持股計劃的買入成本約為49元/股。在公司公告的前一天(3月13日),漢威電子發生了一筆大宗交易,成交量與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清倉數量相同(179.8萬股),成交均價僅為19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該份員工持股計劃的存續期最長可至2019年2月9日,那么,在遭遇巨額浮虧的情況下,公司為何不選擇展期、待股價回暖再減持呢?
漢威電子證券部工作人員當時回復稱,員工持股計劃不展期是因為當時這個資管計劃做了“1:2”的銀行杠桿,存續期內監管層出了相關要求,配置杠桿不能超過“1:1”,如果超過這個比例,到期后不能展期,因此不得不選擇虧本減持。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金運激光(300220,股吧)(300220)身上。5月11日公司公告稱,當日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通過大宗交易清倉全部股票。根據深交所披露的數據顯示,5月11日,金運激光只發生了一筆大宗交易,賣出數量與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持股數一致,成交均價為18.55元/股。查詢金運激光歷史公告記者發現,該員工持股計劃的買入成本約為53.83元/股。
比較起來,光一科技(300356,股吧)(300356)就比較幸運了。5月2日晚間,公司公告稱,計劃對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存續期展期,將存續期延長至2018年4月23日。對于展期的原因,公司工作人員此前表示是為了“以時間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