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在港上市企業ESG(環境、社會及管治)信息披露勢在必行,香港聯合交易所已將其部分指標升為“不遵守即解釋”。
2015年12月21日,香港聯合交易所(簡稱聯交所)正式發布《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簡稱《指引》)咨詢結果,要求所有在港上市公司于2016年財政年度開始參照修訂后《指引》發布環境、社會及管治(簡稱ESG)報告。《指引》分為環境和社會兩個主要范疇,包括11個層面共43個一般披露及關鍵績效指標,其中23個指標分階段提升至“不遵守即解釋”。
德勤發布報告稱,資本市場在注重上市公司現行運營及盈利狀況的同時,越來越關注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非財務管理政策及績效表現能夠為投資人評估企業提供更為全面和廣泛的信息,不僅如此,可持續發展報告作為溝通媒介,也向投資者、客戶、員工、社區等利益相關方展現了上市公司軟實力,助力其塑造品牌與形象。
事實上,除了香港聯合交易所,2016年,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更新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指引,GRI指引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引。更早些時候,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 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 編寫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等,都釋放出中國資本市場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信號。
德勤中國風險咨詢北區主管合伙人謝安認為,從香港聯交所披露要求上看,“不披露即解釋”已經上升到最高標準了,從資本市場的慣例來講,其實就相當于“強制”的意思。
在謝安看來,香港聯交所此出臺政策有三大原因:首先,源于交易所的根本責任,它要確保一個有序和消息靈通的市場,以供決策者參考。而這種暢通的信息,原來更多的是財務信息,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越來越關注非財務的信息,其中就包括跟企業的發展,以及利益相關方特別是潛在的投資者的關聯性最強的一部分---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很多公司之前也在做相關的報告,只不過使用標準、披露的層次、投入的資源有差異,由交易所來推動比較合理。
其次,是順應國際需求。2009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倡導發起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的倡議。隨后,目前全球有超過57家證券交易所承諾推動可持續發展。
第三,源于企業實際發展需求。透過ESG報告,公司可以審視自身管理實力以及長遠發展前景,以實現可持續供應鏈發展、強化風險管理、改善籌資能力、提升企業聲譽、保留人才、鼓勵創新、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等。
對于未刊發ESG報告的上市公司,謝安認為,盡管其可能擁有ESG信息披露的基礎,但在首次準備ESG報告過程中會碰到兩大問題:信息不完整和披露不準確。
謝安解釋稱,聯交所ESG指引并未按行業劃分,這就需要上市公司根據指引識別自身運營相關的ESG指標,搭建指標體系并收集數據。同時,因為各種原因,很多公司的ESG相關統計數據準確性不足、不可追溯,而現在監管層倒逼公司準確統計ESG數據準并披露。這些都是公司在ESG信息披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