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從中國這兒才知道什么叫充電寶,這玩意兒讓我們始終在線,始終工作,懶散慣了的西方人是理解不了的。
無論你走多遠,干什么,別人都會把你當CHINESE。說中國好,就是說自己好,自己有面子。
我算了筆賬,如果每個家庭為此投入了200萬,那就是一筆一萬億的天量海外投資啊!
柯潔輸給阿爾法狗(AlphaGo),記者會上,央視英文頻道的記者用英文提問,被怒懟。有人說:“小柯輸了別拿記者出氣啊,太玻璃心了吧。”
最近,“中國留學生演講稱美國空氣都是甜的”,也被很多網民怒懟。這位學生后來道歉了,說自己熱愛祖國,也愿意在學成之后回國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玻璃心原本是“90后”常用的詞,結果現在網上滿天飛。社會難道進入了一波“琉璃心周期”?
對于批評者,不要一言不合就懟
據我觀察,留學歸來的人會有兩大變化:一是通常都會“變傻”,就是跟不上套路經常懵圈,或者看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有點跟不上了。二是參照系變了,凡事都要以國際標準來要求,比如這個空氣質量問題。這兩條變化都會與所謂“國情”相沖突。
是啊,移動支付、高鐵、辦事效率,中國某些方面的確超越西方。西方人從中國這兒才知道什么叫充電寶,這玩意兒讓我們始終在線,始終工作,懶散慣了的西方人是理解不了的。
在此,我提出一個問題:是讓留學生適應國情,還是讓國情符合國際慣例?答案當然是,有些方面他們要適應國情,包括套路,有些方面我們也要更新一下國際化的參照系——比如接受不同意見、允許人說錯話,就應當多元包容。
難道,中國城市的空氣污染治理速度不能提高一下?當然,小姑娘可以表述得更平和,更照顧民族感情一些,畢竟華人在國際上也越來越有面子了嘛。我就跟我兒子說,將來你出國,在國內不管怎么罵,在國外你要死勁地贊。為什么?因為無論你走多遠,干什么,別人都會把你當CHINESE。說中國好,就是說自己好,自己有面子。這里,CHINESE代表抹之不去的文化印記,不管你什么國籍,這是別人給你的標簽。
送孩子出國可能是中國人最大的投資誤區
《廣州日報》報道,10年前,廣州張先生送女兒到美國留學;如今,女兒不僅留在了那里,還嫁給了老外。一年來,張先生一直在苦勸女兒回國,甚至拿“斷絕父女關系”要挾,但效果不大。于是痛陳這輩子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送女兒留洋。當年為了能把女兒送出去讀書,自己將大房子換成了小房子。現在好了,“辛辛苦苦幾十年,為別人培養了一個女兒”。
有的網友認為這對父母現在還想著“養兒防老”,太自私;有的網友則覺得女兒太不體諒父母。到底是父母自私,還是女兒不孝?
我認為,其實不是誰自私的問題,而是中西兩種家庭文化的沖突。在美國,兒女不在父母身邊是家庭常態。有一次,我對海外歸來的老同學說:“咱們班出國的同學占一半,沒出國的占一半,沒出國的現在也忙著把孩子送出國,這不是給別人培養了一個娃嗎?”老同學嘿嘿一笑說:“你以為我們在國外,孩子就不是給別人培養的嗎?一年能見上一次就不錯了。”
如果小孩有出息,能留在國外,那你為別的國家輸送了一個人才。反過來,如果他沒出息回來了,可以守在父母身邊了,那又何苦送出去呢!他或她在各方面的價值觀上都會與你沖突,和你戧戧。
有時我想,送孩子出國可能是中國人最大的投資誤區。一是,出國留學回來的基本工資也只有四五千,如果按在孩子身上投入150-200萬來算的話,什么時候才能收回成本呢!當然,我知道,父母投資的是孩子的未來,因為將來孩子們是在國際化的平臺上競爭的,要有國際化視野。但許多大陸孩子出去都還是混華人圈,并未見識真正的西方社會,回來后洋文甚至都不夠流利。二是,你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對立面。
現在每年出國的學生達54萬之多,近年回來的孩子越來越多,已經超過了八成。我算了筆賬,如果每個家庭為此投入了200萬,那就是一筆一萬億的天量海外投資啊!嗯,送子女出國留學或許是中國人對外投資中最大的盲目投資吧。我說的對嗎?但愿我說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