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正在中國熱映,如同前些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收獲廣泛好評。人們不禁問,近年來,印度為何頻頻拍出好看的電影,其國際化轉型有什么成功之處?
電影產業成為經濟貢獻重要力量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到一流的影院看一場電影只需要約200盧比(約合20元人民幣)。記者曾遇到一家七八口人,上至拄拐老太,下至襁褓嬰兒,一齊涌進影廳。一打聽,他們對記者說:“我們就是來過個周末,也沒想好看什么,遇到什么片看什么片就好了。”
看電影是印度民眾最普遍的休閑方式之一。據統計,在印度共計有1.3萬塊銀幕,年觀影人次超過30億,年度總票房約24億美元,約為中國的1/3,美國的1/5。可見“薄利多銷”是印度電影業鮮明的特色,用老百姓的話來說,“看電影,錢花得很值!”
印度電影的總票房在世界電影產業中排名并不十分靠前,但印度是全球重要的電影出產地。過去十幾年里,印度幾乎保持每年生產1000部以上的電影,堪稱全球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寶萊塢對經濟的貢獻和影響力不容小視。印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印度電影產業總產值超過35億美元,帶動相關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其中餐飲、服務及紀念品銷售從中獲利頗豐。
記者在孟買采訪時發現,影視旅游已逐漸在當地興起,特別是不少印度的經典影片越來越受到世界矚目,全球不少影迷想來印度看看當地是怎么拍電影的。今年印度最火的電影當屬阿米爾·汗主演的新片《摔跤吧!爸爸》,該片展現出的印度農村摔跤風俗也正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賣點。
拉動旅游只是印度電影海外效應的體現之一,其根本動力在于印度影片是否真正走向國際市場。據印度電影產業聯合會去年統計,目前打入北美發行市場的印度影片基本票房收入在300萬美元左右,有沙魯克·汗或阿米爾·汗參與的“神片”則會達到2000萬美元級別。依靠印度龐大的移民群體,印度影片在歐美、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擁有廣泛的影迷基礎,印度電影整體票房收入的近1/3已來自海外。
至少1/3印度影片不含歌舞場景
印度電影的出口量比較大,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排第二位。然而其電影的國外市場范圍較小,主要是出口到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的東南亞國家和有著大量印度打工者的西亞北非地區國家以及北美和英國等印裔較多的地區。為擴大印度電影的國際影響,印度電影不斷謀求轉型。
為振興印度電影產業,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以幫助實現電影發展。21世紀初,印度政府將電影業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范圍,從而使電影行業可得到合法的銀行貸款。
寶萊塢十分注重向好萊塢學習,但這種學習不止于技術層面,更在于向西方電影界學習敘事方式、類型塑造。這使得印度影片在電影語言上更能與西方接軌,同時又蘊含了印度文化特色,寶萊塢的名聲在國際上越來越響,甚至有不少西方導演執導的印度影片都被認為是寶萊塢出品。
本報記者采訪了位于孟買的“SJ”錄影棚,這里是當地第二大影視制作基地,平均每天都會有3到4個攝制組在這里拍攝。該錄影棚值班經理瓦爾杰向記者介紹,近10年是印度電影發展變化最快的10年,新一代電影人正在打破印度電影舊有的“苦命鴛鴦”式故事格局,這其中減少歌舞場面,或者讓歌舞更為情節服務已成為印度主流電影界共識,如今至少有1/3的印度影片是不含歌舞場景的。瓦爾杰舉例說:“我們這個錄影棚也正在轉型,原先被稱為印度故事片三大場景的學校、醫院和監獄的固定外景使用率越來越低,相比之下對更復雜的臨時布景以及后期制作的要求越來越高。”
借助中國元素拓展全球市場
繼2016年中國電影人紛紛到印度取經之后,今年多位印度業界大腕開始了中國之旅。《私奔到中國》的導演希達·阿南德是寶萊塢著名的愛情喜劇“專業戶”,他執導的《日月相祝》《驚情諜變》等不但成為印度票房奇跡,也曾一度打進北美周票房前十。《私奔到中國》講述了一個生長在印度傳統家庭的女孩逃婚到中國,而后整個家族各顯其能到中國尋找女孩的離奇故事。與到中國“找女孩”有幾分相似,《阿辛哥的奇妙之旅》的故事是“找熊貓”,該片講的是印度某小鎮動物園生意慘淡面臨倒閉,年輕的園長為了吸引游客,決定到中國找一只熊貓。
借助中國元素反映出印度電影對全球市場的進一步拓展。上述影片的印度出品方特里尼蒂電影公司總經理阿吉特·塔庫爾表示:“我們有望制作出真正全球化的電影,因為中國的電影市場目前增長最快,而且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為此我們請來了希達·阿南德和卡比爾·汗兩位印度頂尖導演,讓印中著名演員用印地語和中文雙語拍攝,盡可能展現兩個社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相信可以吸引兩國龐大的觀眾群體!”
中印文化相互影響,彼此交織,正如導演卡比爾·汗所說,“有著很多潛在的相似性”。今年1月底成龍為他的新片《功夫瑜伽》在印度上映造勢,他在參加印度一檔訪談節目時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和寶萊塢電影人合作,這里的電影跟全世界都不同,我希望它能和中國電影找到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