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量全球第一,中國為什么還要出口大米?
美國要在中國賣大米。
隨著美國進口牛肉搬上中國人的餐桌,美國的大米也將進入中國市場。據中國商務部26日消息,中美雙方在首輪全面經濟對話期間就美國大米輸華檢驗檢疫要求達成一致。
也就是說,美國史上首次向中國出口大米。
美國農業部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種植國和消費國。2013年以來,中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大米進口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9倍,2016年進口超過了500萬噸。
但進口多并不意味著不出口。中新社發 井韋 攝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中國進口累計大米181.6萬噸,同比增加2.42%;同期,中國出口大米44.9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87%。
按照通常理解,只有在供大于求的時候才會選擇出口,但是如果已經“供不應求”,什么還要出口?
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他告訴記者,其實不管是進口還是出口,不單單只是需求和供給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實行對外開放的意義。
供大于求?供不應求?
首先我們來看三組數字。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6月份公布的《全球糧食展望報告》指出,據預測,2017年全球五大大米生產國分別是中國(1.4億噸)、印度(1.1億噸)、印尼、孟加拉國和越南。
而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7/18年度中國大米產量預計為1.454億噸,與早先預測值相一致,上年為1.449億噸。
但與此同時,截至2015年,中國總人口已經達到13.75億人。中新社發 徐宏星 攝中新社發 徐宏星 攝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產國,但也面對著龐大的人口數量,國內大米產量能夠自給自足嗎?
李國祥告訴記者,其實中國的稻谷現狀是階段性過剩,產量高,庫存高。
高庫存一方面來自于國內生產,另一方面則是進口。
從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來看,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從上年的58萬噸增至235萬噸,增幅高達305%;而相應的出口量卻較上年減少一半,僅為28萬噸。中國從大米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的情況一直延續到2016年。
但同時,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中國出口大米44.9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87%。
既然我們還在進口大米,為什么每年還要進行一定的出口呢?大米出口量大幅增長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李國祥告訴記者,其實從歷年來看,中國對外出口大米的數量并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對于大米出口還是按照過去國內大米緊缺的思路來對待的,出口限制較多。
而隨著近年來國內生產量不斷提升,海外對于中國大米進口需要增多,中國對外出口大米的政策也相應作出了一定的調整,從而導致大米出口量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實際上,進口多,出口也相應增加,凈進口數量就會減少。這也是我們緩解由于進口規模擴大而對國內市場產生沖擊的有效途徑。”李國祥表示。
進口大米并不意味國內緊缺
同時,李國祥強調說,中國進口大米也并非意味著國內緊缺大米。
首先,根據入世承諾,中國每年應按糧食消費量的5%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所以中國進口大米更多的是一種兌現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7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申領條件和分配原則》。明確2017年大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532萬噸(其中:長粒米266萬噸、中短粒米26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
也就是說,在配額范圍內,進口大米只需要征收較低的關稅,但如果在配額外,則在征收較高關稅的同時,還要征收一部分增值稅。
因此,配額內的大米進口價格或對國內大米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但相較配額外的大米,國內生產的大米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
其次,中國主糧結構性短缺。一般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通過進口可有效彌補這些問題。
那么,為何中美大米貿易往來要談判十余年之久?據悉,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時就開放了稻米市場,但由于當時中美間欠缺植物檢疫協定,因此美國稻米一直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而隨著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不斷推進,美國首次獲準可對華出口大米。“允許美國對話出口大米旨在打破貿易保護主義,這是通過談判協商作出的決定。在這過程中,中國放棄了一定的自身利益,同時也是希望美國能夠對中國進行同等開放,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李國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大米要真正對華出口,還要滿足倆條件:一是企業要經美國政府注冊并經中國質檢總局認可;二是美方需對獲得資格的企業生產的輸華大米進行熏蒸,熏蒸藥物、方法等技術條件需經中方專家評估、確認,以防有害生物傳入。
中國進口美國大米,對國內市場會否產生一定影響?李國祥表示,美國按照承諾對華進行出口,對中國國內大米市場確實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這是中國犧牲自身應得利益,兌現承諾,從而實現中美貿易更好的發展。
同時,這種影響也應分為兩部分來看。一方面,美國對華出口大米,短期來看或將對中國大米價格等方面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但另一方面,長期來看,也會倒逼國內稻谷生產實現優質化,和美國錯位競爭。“受到配額限制、運輸成本等影響,美國大米進入中國市場的終端售價不會太便宜。所以,美國完全可以瞄準高端市場。”李國祥認為,同時,未來中國在稻谷的生產上也不能再盲目追求數量增長,而是要注重品質,這樣才能形成公平有效競爭。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