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號碼、身份信息、家庭住址,這些都是屬于我們重要的個人信息,但您相信花1000塊錢就能買到1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嗎?
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在一些房產中介之間竟然成了公開的“潛規則”。
1000元交換10萬條業主信息
今年4月份,上海市公安局民警發現,有人在qq群里出售小區業主資料。通過偵查,民警鎖定了出售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張某、舒某,以及購買信息的王某,這三個人均在上海從事房產中介工作。
在交易中,王某用1000元向張某、舒某購買了150個小區共10萬條業主信息。這些信息非常詳細,包括姓名、電話、購房時間等信息。
辦案民警還發現,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是犯罪嫌疑人張某和另一家房產中介門店老板丁某交換來的。為了獲得更好的業績,一些房產中介之間交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竟然成了公開的“潛規則”。
上海市公安局網安總隊朱杰:交換方面,在房地產中介這塊特別多。他們通過一些交換,你手頭有什么公民個人信息的,我手頭有什么,可能就是有這樣一個群體,通過交換,擴大他自己的一個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的一個資源。
目前,本案中的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中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張某和舒某被批準逮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審理之中。
個人信息泄露涵蓋生活方方面面
事實上,通過房產中介倒賣的個人信息還只是的冰山一角。
央視財經在去年曾經報道過,湖北警方在十堰一家裝修公司的電腦里,查獲了十堰城區56個小區的業主信息達2萬多條,近年來新開盤的小區,業主資料幾乎都在其中。而泄露這些信息的正是售樓處的銷售人員,每一條業主的信息賣2塊錢。
不止是在房地產相關行業,倒賣學生信息的情況也是觸目驚心。這也是我們曾經報道過的案例,這是一份警方從某培訓機構查獲的一摞名單,里面的信息包含有學生姓名,學校名稱、家長姓名和聯系方式等,學生名單幾乎涵蓋了十堰市所有中小學,而出售這些信息的正是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
除此之外,我們還曾報道過一起特大侵害公民銀行個人信息案。而泄露信息的竟然是銀行內部人員以及銀行保安。在這一案件中,警方共查獲個人銀行征信報告以及賬戶余額等信息257萬條。
去年查獲販賣個人信息300余億條
去年一年,公安機關已經加大了對此類犯罪的打擊力度,共偵破此類案件18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200余人,查獲各類公民個人信息300余億條;其中,抓獲涉及40余個行業和部門的內部人員390余人、黑客近百人。
去年底,公安部還發布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這其中不乏黑客勾結快遞公司內部員工倒賣個人信息案、黑客勾結教育系統內部員工倒賣學生和家長信息案等等。不難發現,泄漏公民個人信息的源頭很多都是來自于內部人員。
出售個人信息或處3-7年有期徒刑
為了打擊個人信息泄露違法行為,從2015年11月起,相關部門就已經將此行為列入刑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同時,在6月1日即將要實施的兩高司法解釋,也對“買賣交換個人信息”的行為又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此外,在公安機關打擊犯罪的同時,這些機構、企業對保護客戶個人信息的責任,也不應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