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帶量采購最新消息,“4+7”的陰影顯然還在繼續。
在藥交會期間,筆者接觸到的行業人士全在談論“4+7”、“帶量采購”、“一致性評價”,而綜合大佬們所談,總結出一句話:“通過才有資格去談判,但國家明顯是希望看到藥企在競爭中輪番坐莊。”如此說來,在國家帶量采購是完全有望加速,以及座談紀要里的預期是今年12月30日前落地的大背景,所以,醫藥行業的危機并未出清。
而受“殺估值”與政策氣氛壓制,港股醫藥板塊慘不忍睹,自6月份起,該板塊就沒有回過神,更別提中間還發生了“疫苗問題”等短期事件的驅動,哪還有去年牛股板塊的影子?截止目前,該板塊跌落33個點,如中國生物制藥(01177)這種權重股期內更是丟掉了47個點,市值蒸發860多億港元,要知道,這是可是連莊港股醫藥龍頭多年的明星股。
昔日龍頭淪落至此,其余的,尤其是“一致性評價”品種超多的企業也自然好不到那里去。造成如此不理局面,筆者分析認為,仍舊難逃“政策風險”。事實上,從“4+7”文件中來看,此次納入的31個品種,都確定了指定規格及約定采購量。簡單理解,11個地區所需的藥品量是固定了,銷量想要取得“大突破”,顯然是沒有太大的可能。
按“定量”來推算,如瑞舒伐他汀鈣的市場,數據上該產品早在2015年前就呈現爆發式增長,但2016年,國內重點城市樣本醫院銷售額達到7.6億元人民幣,而2017年全球的銷售額達到約41.91億美元,國內占比非常高,達到29億人民幣左右。可要搞清楚,這是在未定量的情況取得的,從口服劑型上看,10mg 8258.7萬支;5mg 6006.97萬支,以片劑中標的舒夫坦的1.68元計算,只有24億左右,離大放量還有點出入。
另外,上述計算的瑞舒伐他汀24億的市場還是再沒考慮“一致性評價”的競爭壓價所得出的結果,若考慮競爭“降價”,能否達到就更不好說了。因為按“聯合采購座談會”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大于等于3家的為充分競爭,價低者得,預估降價幅度為40%;2家競爭為不充分競爭,企業主動降價,并高于平均降幅,預估降價幅度為20%;僅1家競標是無競爭,談判降價,預計降幅為10%。還有一點要重視,為避免一致性評價品種的壟斷性,此次中標的有效期只有1年。
從這點來看,國家可能更希望看到輪番坐莊。畢竟,大家起點一樣,大家再次回到“同質化”,國家在降藥價的壓力下,“唯低價是取”又何嘗不可?考慮到“大于等于3家的為充分競爭,價低者得”的競爭邏輯,接下來一個企業入圍的產品越多恐怕越壞事,畢竟產品或者低價中標以價換量,或者未中標、棄標出局,甚至可能全軍覆沒。拿肝病藥物恩替卡韋來說,截止目前,7個文號6家企業過了一致性評價,競爭+降價+定量。
那2019年的恩替卡韋市場容量能萎縮到多少,這對中國生物制藥的沖擊有多少呢?畢竟,該公司僅僅恩替卡韋通過正大天晴就拿到了兩個一致性評價批文(片劑、膠囊)……眼下距離2018年12月30號還有20多天,這可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更多大戲在后頭啊。
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