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難堪的是,這107篇論文,竟然全都來自中國!而且,被撤稿的作者大部分均為醫院醫生,這讓中國醫學界可謂是顏面盡失。
今天(6月14日),科技部對此事做出了回應,稱正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
科技部:集中大規模撤稿不負責任,打擊論文造假產業鏈
據人民日報報道,針對“中國醫學論文被集體撤稿事件”,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今天回應稱,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正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統一尺度、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
同時各部門對涉事論文作者承擔或正在申請科研項目(基金)、基地建設、人才計劃和科技獎勵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對相關科研項目、基金等予以暫停。針對此次撤稿事件中參與造假的第三方中介結構,各部門聯合啟動網下清掃工作,打擊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強調,撤稿是學術期刊自我凈化、自我糾錯的機制,正常的撤稿應當是期刊針對已發表的論文,發現問題的,隨時發現,隨時撤稿。但對數年來的論文集中、大規模的撤稿則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負責任的,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堅守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潛心研究、勇于探索、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絕不能因為個別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要求、違背科學精神,就否定我們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否定廣大科研人員做出的杰出貢獻。
涉嫌同行評審造假 107篇中國涉假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今年4月20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宣布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將撤銷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撤稿原因稱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
《腫瘤生物學》提到的被撤稿的論文共有107篇,涉及國內多個城市。其中大部分作者均為醫院醫生,所屬的機構單位是國內高校的附屬醫院,包括浙江大學附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湘雅一、二、三院等知名醫院。
《腫瘤生物學》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撤稿聲明稱:“根據出版倫理委員會的建議,出版商和編輯決定撤稿。在經過徹底調查之后,我們相信論文在同行評審環節中有違規操作行為。”
此次撤稿已經不是中國作者第一次以涉嫌“同行評審中涉嫌造假”為由被大規模撤稿。2015年8月,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64篇論文,而這些論文均出自中國作者。早在2015年3月,英國出版社BMC宣布撤回43篇學術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在這兩起“撤稿風波”中,出版商均給出了“同行評審中涉嫌造假”的理由。
據中國科協官網的報道,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表示,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腫瘤生物學》雜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虛假同行評審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發表的所有論文,從而發現這批被撤論文。
107篇被撤醫學論文涉數十個國家級資助項目,誰來追回經費?
107篇中國作者的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其中大部分作者均為醫院醫生。中國醫學界可謂既失榮耀,又損經費。
除了國內學術道德再遭重創外,這些論文背后,由納稅人貢獻的科研經費也可能受損。
《財經》雜志記者統計這批論文發現,107篇撤稿文章中,共有38篇標記了資助方。其中,其中有2篇獲得“973”計劃資助,1篇由“863”計劃項目,27項/次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此外,還有1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衛生計生委項目、1項教育部項目,以及25項省級、2項市級、6項其他科技項目資助了相關論文。
從資助資金看,其中一項“973”計劃項目的資助總金額高達2900萬元。2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資助金額超過一千萬元。
“一篇文章出問題、被撤稿,并不能否定一個科技項目整體的完成,但是一旦完成對撤稿文章本身學術價值的評估,資助項目主管部門是可以估算出經費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