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進行時
構建權屬清晰的交易場所監管體系也是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的重要內容。2017年1月9日召開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認為,近一個時期,部分交易場所違規行為死灰復燃,而且違法違規手法花樣百出,問題和風險隱患依然較大。本次會議也部署了清理整頓“回頭看”工作。根據清整聯辦(2017)31號文的要求,2017年6月30日前需完成相關工作。
第三次聯席會議召開至今已有5月,同時目前距離清理整頓截止日不到1月。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截至6月6日共有11省份公布了共計127家涉嫌違反有關規定的各類交易場所名單。那么在這一段清理整頓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問題?相關交易場所如何應對?如何治標又治本?本專題將展開調研和分析。
距離6月30日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大限已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包括安徽省、貴州省等多地在近日公布了清理整頓工作的初步進展,多家交易場所登上了地區黑名單。
而另有一些工作開展進度較慢的地區也已經在近期公布了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行動的實施方案。
“近半年的清理整頓工作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通過這半年時間集中整治規范,基本解決地方各類交易場所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和風險隱患。”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表示。
陸續公布“黑名單”
正如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所言,監管層希望利用此次清理整頓解決各類交易場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因此此次清理整頓對交易場所的覆蓋非常全面。
記者近日獲得的一份河北邯鄲市清理整頓的方案顯示,此次清理整頓的重點非常廣泛。
文件指出,在名稱和經營范圍中選擇使用“交易中心”、“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電子商品交易”、“貴金屬交易”、“石油交易”、“郵幣卡交易”和“微盤”、“微交易”、“云交易”等字樣的企業(不包括國務院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交易場所)均屬于排查整頓對象。
另外,未經省政府批準設立,從事權益類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包括名稱中帶有“交易所”字樣的各類交易場所以及外省(區、市)大宗商品類交易場所在我區設立的分支機構,以及比照分支機構監管的會員、代理商、授權服務機構也在此列。
值得注意的是,進度較快的地區首先將涉嫌違反國發〔2011〕38號(《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辦發〔2012〕37號(《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文件規定企業名單分批公布,即黑名單制度。
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金融辦在6月6日便發布了第一批名單,其中蘭州錦東尚投商品交易有限公司、蘭州華誠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上榜。與此同時,北京金融工作局日前已經公布了第二批涉嫌違反規定的12家企業名單。
“公布名單實際上就是清理整頓工作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確哪些符合規定,哪些不符合規定,這樣就為下一步的整頓打下了基礎。”華南地區一家貴金屬交易所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根據此前“回頭看”文件的表述,交易場所“黑名單”制度是區域監管機構向投資者提示風險的重要內容,也是督促交易場所整改規范的重要抓手。文件要求各區域按照要求在政府網站公布轄區內交易場所“黑名單”,提醒投資者遠離非法交易,限期了結離場。
就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公布黑名單僅僅是目前各地整頓工作的一個步驟。而根據包括前述邯鄲市在內的多地清理整頓的方案顯示,6月各地才將開始最后的現場檢查驗收環節。
根據邯鄲市的文件顯示,6月1日-30日為現場檢查階段,對在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行動期間已經整改規范的交易場所,省清理整改各類交易場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組織有關成員單位對其進行驗收并出具書面意見,同時將書面意見抄送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備案。
而6月30日前仍未整改規范或未通過省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工作領導小組驗收的交易場所將被撤銷關閉,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停止提供結算等金融服務。
從表面看來,各地清理整頓工作穩步推進,但根據證監會近期牽頭召開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工作交流會的內容,地方各類交易場所的問題仍然很大,風險較為突出,形勢不容樂觀。
記者了解到,在會議上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目前各個地區“回頭看”工作進度不一,有的地區尚未公布“黑名單”,有的地區未按要求梳理通報交易場所會員、代理商、授權服務機構等情況,有的地區對重點交易場所的清理整頓遲遲未按照要求付諸行動。
因此,聯席會議也呼吁到,希望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全國一盤棋,守土有責,對交易場所分類處置,該關閉的堅決關閉,該規范的切實規范,該整合的限期整合,該轉型的及時轉型,堅決打擊違法違規交易。
長效機制是監管基石
盡管聯席會議一直存在,但38號文、37號文距離發布時間已經過去數年。今年1月9日的這次會議也僅僅是聯席會議成立后召開的第三次集體會議。與此同時,地方交易場所長期以來與地方政府利益綁定,監管博弈后的執行力也存疑。
但從前兩次清理整頓的結果來看,交易場所“春風吹又生”。更有甚者如微盤、郵幣卡正是在兩次清理整頓之后迅速蔓延全國。因此,交易場所的清理整頓既需要治標更需要治本。
因此,在這一次清理整頓工作中,清理整頓并非核心,清理整頓之后理順區域交易場所的脈絡后,建立長效有序的監管機制才是重中之重。
在近期召開的交流會上,主要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也明確各地區各部門要標本兼治,建立交易場所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切實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交易場所監管規則,實施嚴格監管。
對于目前地方交易場所的監管問題,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清理整頓的38號文件主要在清理整頓,不能成為規范性的文件,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此外,交易場所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38號文件也只是責成地方政府處理,至于地方政府把這個任務交給誰由地方政府自己說了算,普遍的做法就是交給各地金融辦、商務廳,而地方政府只是作為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的牽頭單位,而不是監管部門。
所以,解決地方交易場所問題的長效監管機制是建立完備的、權屬清晰的監管體系
就目前各區域清理整頓的情況來看,各地尚未對監管機制的問題進行討論,現有的38號文件只是清理整頓的文件,并不是管理市場的文件。市場各方也希望在此次清理整頓“回頭看”過程中積累足夠的數據,為下一步推出長效監管機制打下基礎。
“交易場所的長效監管機制可以借鑒今年四板市場的經驗,國務院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的定調,證監會作為專業監管機構提供框架性的制度建設,最終仍由地方政府主導細則的制定和實施,這樣從上到下政策體系完備,監管權屬也清晰。盡管交易場所問題相比區域性股權市場更復雜,但仍舊可以借鑒這樣的思路建立長效機制。”前述華南地區貴金融交易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