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三十歲的人了,一分存款都沒有”——歡樂頌第二季中樊勝美的無奈不僅擊中了很多負重前行的青年人的痛點,也無意中揭示出了銀行攬存的艱難。
“‘存貸匯’業務可以說是商業銀行的老本行,現在面臨的情況卻很尷尬:存款增長很困難,利率或成本率也都在上升,貸款端又傳導不下去,優質企業根本不接受漲價,對于資質差的企業銀行又不敢放貸”,一位股份制銀行華北地區分行高層人士對本報記者無奈的表示。
本報記者也曾在微信中看到,有銀行業者在朋友圈發布自身所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信息,并承諾對幫忙購買者“個人兜底”,當然,從目前銀行自身發行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均全額兌付的背景來看,這種承諾更多的是一種信心保證,而并非需要銀行員工實際掏錢。
利率倒掛爭議再起
近期,利率倒掛再度成為了坊間熱點話題,甚至有從財經話題向坊間談資轉化的態勢。
近期所謂的利率倒掛,主要是指銀行從金融同業拆借一年期資金的成本已經超過了LPR(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也是銀行向最優質客戶發放貸款的價格。而且,這種超越并非偶然,而是從5月22日以來已經持續了10個交易日。
雖然專業人士已經站出來對此進行了解釋:同業拆借利率屬于貨幣市場利率價格,1年期的Shibor實際使用范圍很小、僅限于系統性大銀行間的拆借;而一年期貸款利率LPR則是直接關系到廣大企業融資成本定價的基準利率,屬于信貸市場利率,兩者缺乏直接可比性。
換句話說,所謂的倒掛更像是一場視覺上的錯覺,類似于電影中關鍵鏡頭常常用到的借位,商業銀行也當然不會倒貼錢放貸款。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銀行目前充盈資金流動性的難度加大了。除了上述同業拆借資金價格的上升,銀行從零售端獲取存款的難度和價格確實也在上升。“存款利率最高上浮超過40%”的新聞剛剛刷屏,“部分城商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的消息就匆忙彈出刷新利率高度。作為存款的重要替代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近期夜市節節攀升。
商業銀行開打利率價格戰更多的是迫于無奈。央行此前發布的《2017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5.06萬億元,同比少增3506億元。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1.27萬億元,同比少增1.25萬億元。
上述股份制銀行高層人士坦言,商業銀行如今確實努力增加輕資產業務的占比,但是由于傳統業務在銀行業務結構中的比重相當高,調結構肯定進行得很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實體經濟也處在調整期,目前商業銀行轉嫁資金價格的能力減弱,所謂的企業融資貴將加劇的觀點目前尚缺乏普遍性證據。
行政部門也需背任務
存款寶貴,銀行自然不遺余力地爭奪。
“我們銀行主要針對新增資金送禮物”,一家上市銀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只要新增資金達到一定數量,銀行會贈送相應的禮物”。
表面上來看,銀行緊盯的是增量資金,其實這些資金大多數來自于其他銀行的“存量”,因此也被業內人士戲稱為“資金挖角”。“從總額上看,全社會所謂的流動性其實大致是固定的,具有銀行屬性的資金總量短期內也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所謂的向客戶攬儲,更多的是銀行與同業對手展開的資金挖角戰”,某股份制銀行的有關人士表示。
除了“資金挖角”,銀行也在向內部員工挖潛。“我們銀行原本行政部門是沒有存款任務的,近兩年也被要求幫助拉存款”,一位股份制銀行的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不過,相對而言,我們的任務還是比較好完成的,真正的業務部門的壓力會比較大。”
當然,商業銀行后勤和行者部門員工的任務不僅是攬儲。另一家股份制銀行法務部門工作人員在其同學群反復推送開立借記卡和信用卡的鏈接信息,并再三囑咐同學們一定要填寫其工號才能幫助其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