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
“委外資金近期確實有贖回的情況,這讓去年靠著委外做大規模的基金公司特別犯難。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本來就沒幾個產品,一旦被贖回個幾百億,等于把公司都抽空了。現在這些公司的高管每天一早起來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機構,求著不要贖回。”一位第三方基金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根據監管部門(基金業協會)數據,去年委外資金的平均收益在2.3%,大大低于此前預期的4.5%,引發銀行和通道之間扯皮,部分產品遭遇贖回,產品凈值出現大幅波動。
委外產品收益大幅低于預期
去年委外發展得如火如荼,各家基金公司都絞盡腦汁拼命爭奪委外資金。有基金公司甚至公開表示:得委外者得天下。為了獲得委外資金的青睞,基金公司也上演了一部擊鼓傳花的好戲。“委外資金肯定不會只盯著一家基金公司做,一般是誰家給的收益高就選誰家。一開始基金公司還比較保守,給出年化收益都相對可控,一般在3.5%到3.8%之間。但是隨著競爭加劇,收益越給越高,去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基金公司甚至給出6%~7%的年化收益率。如果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前三季度的寬松態勢,也許這一收益還有望完成,但是隨著政策轉向,配置荒變成了資金荒,不但6%的收益不可能達到,一些高位建倉的基金甚至連本金都保不住。”華南地區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從目前透露的數據來看,情況也確實不盡如人意。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日前發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2016年統計年報》,截至2016年底,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資金來源中,銀行委托資金合計達9.15萬億元。產品收益方面,基金公司專戶產品平均收益率僅為2.30%,其中QDII類產品平均收益率最高,為3.2%,股票類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7%。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固收分析師池光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算上其他通道的委外產品,整個委外的規模在10萬億到11萬億之間。其中90%的資產配置在了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上,10%配置在股市。“去年委外最為瘋狂的時候是下半年,不少產品在10月到11月份建倉,剛好碰到債市見頂,出現了不少虧損。據我們了解,去年大多數委外資金的要求是要達到4.5%,但是能夠達到此要求的產品,只占極少數。”
“我們公司較為幸運,去年上半年的時候也參與了一些委外,成立了幾只產品;下半年因為委外資金提的要求越來越高,收益越來越多,我們參與的力度有所下降。當時公司還擔心年底規模排名會下降,但現在看來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述華南地區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贖回造成基金凈值突然跳漲
雖然按照要求,委外資金和機構簽訂委外協議時,都不會在合同上強調剛性兌付本金及收益,但是達到約定的預期收益,已經是行業內人人皆知的“潛規則”。“現在委外的糾紛不少,銀行和通道之間扯皮的事情不少,管理層也開始有摸底調查。”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出現矛盾最明顯的結果就是贖回。去年年底市場上傳言,某大型公司的貨幣被贖回千億,雖然被傳公司第一時間發表了澄清公告,但是從其四季報來看,該基金的規模確實從三季度末的1728.96億份驟降至769.42億份,期間凈贖回高達959.54億份。
“去杠桿的背景下,贖回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具體贖回了多少,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但據我們了解,并沒有外界傳的那么兇,整體還是有序的,多數贖回都是發生在有正收益的產品上。”池光勝表示。
上述深圳基金公司的負責人也坦言公司有委外產品被贖回。“確實有部分產品被贖回了,但是這是整個行業的事,我們公司并不是特例。委外贖回分兩種情況,一是開放式基金,機構會選擇直接贖回;二是定開債,一般情況下沒有到開放日是不能贖回的,不過如果贖回量不大的話,基金公司也盡量去滿足銀行,畢竟是大客戶,基金公司也不愿意和銀行撕破臉。”
贖回使得基金凈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5月19日,市場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波動,但是海富通瑞益單位凈值由0.982元上漲至1.243元,漲幅高達26.58%。據其年報顯示,該基金機構投資者占比99.99%。海富通瑞益的情形并不特殊,5月16日,創金合信鑫動力A的單位凈值由0.989元上漲至1.051元,大漲6.27%。5月15日,華夏新錦繡靈活A單日單位凈值增長率為12.74%。
“委外資金確實成為攪動市場的一只手,去年大量資金通過委外進入基金市場,不少基金公司甚至放棄公募,誓將委外進行到底。但是今年在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委外資金的撤離也使得基金一地雞毛。不但造成凈值出現大幅波動,也使得迷你基金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一些基金已經淪為毫無意義的‘殼’資源。”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博客,微博)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