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第三部分列出了中美兩國雙方在經貿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中在美方關注的5個問題中的第二個是人民幣匯率。
美國國內有些人認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報告》對此看法進行了反駁,認為中國自匯改以來一直在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人民幣已經大幅升值。
《報告》回顧了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的主要事件以及取得的成果。2005年7月,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5年8月11 日, 完善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強調了市場供求的作用。2015年12月11日通過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加大了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報告》指出,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前1美元合8.28 元人民幣,2014年1月達到6.09元,累計升值達35.84%。
接著,《報告》對近兩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貶值做出了解釋。《報告》認為,近兩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貶值,主要是受美聯儲加息、美元不斷走強等外部環境和市場供求影響,但貶值總體是有序的。而且,在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相比全球其他主要貨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是比較小的。2017年2月末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還分別較2014年上半年末升值了7.48%和5.72%;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與2005 年匯改前相比仍升值了約20%。
總體看,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匯改以來處于升值通道, 中國的國際收支也進一步趨于平衡,2016 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占 GDP的比例為1.9%,處于國際公認的合理范圍內。
《報告》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觀點,認為當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中國基本面相符。根據《IMF章程》的規定,匯率操縱是指 IMF成員國通過控制或影響匯率水平,妨礙國際收支的有效調整或取得對其他成員國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的行為。目前IMF運用其外部平衡評估(EBA)框架對成員國實施匯率評估。
IMF評估結果顯示,2015 年盡管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還略高,但是人民幣匯率已經“不再被低估”。2016年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與經濟基本面相符,人民幣匯率已實現基本均衡。
《報告》進一步指出,即使按照美國判斷一國存在匯率操縱行為的標準,中國目前也僅符合“與美雙邊貨物貿易的年度順差額超過200億美元” 這一條,因此美國財政部2017年上半年公布的《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匯率政策報告》認為,中國未操縱匯率。
《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央行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不屬于匯率操縱范疇。2015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特別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的影響,中國面臨資本流出和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對此,中國主要是通過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來加以應對。在此過程中,為了防止人民幣匯率出現超調和短期的劇烈波動,中國央行在必要時對市場提供了美元流動性支持。但這種做法既不是為了妨礙國際收支的有效調整,也不是為了刺激出口而競爭性貶值,更不是為了控制人民幣匯率的絕對水平,阻止人民幣匯率因市場因素而進行正常調整,不屬于匯率操縱范疇。事實上,中國進行外匯干預,穩定了金融市場,不僅沒有獲得競爭優勢,還為此消耗了大量外匯儲備,付出了代價。中國努力在提高匯率靈活性和保持匯率穩定之間求得平衡的做法,有效避免了人民幣匯率無序調整導致的負面溢出效應和主要貨幣的競爭性貶值,這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是有利的。
《報告》重申,中國不會搞貨幣競爭性貶值,在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將會增強,這既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人民幣也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相信經過一個震蕩期后,人民幣匯率將逐步趨向新的均衡。
《報告》表示,中美在匯率問題上一直保持著有效的溝通。在2016年6月舉行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雙方共同重申在2016年上海和華盛頓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達成的關于匯率的承諾,包括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中國繼續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