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在行業內做得還是挺不錯的,每天都有一些項目成交。確實今年大行情不太好,接盤之后出貨不太理想。”陳立表示,大宗交易通常都是一個短期行為,行業內基本都是一周內,短則次日即出貨完畢。而在目前不斷的震蕩市場行情中,大宗交易的參與者往往更加謹慎,即使以較大折價拿到的股票,基本都是拿到手立刻就出貨,甚至能夠忍受一定程度的虧損。
中國證券報記者查閱近期的大宗交易以及龍虎榜數據發現,目前確有大宗交易者在買入第二天即拋售出貨,相關個股跌幅驚人。上述數據源顯示,近期備受資金追捧的恒泰艾普5月17日有7筆大宗交易記錄,其中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紀大道證券營業部(簡稱中信世紀大道),在當日通過大宗交易折價2.47%的方式買入6筆,總成交金額為2.34億元,而另一營業部國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宜興解放東路證券營業部(簡稱國聯解放東路),同樣在當天以折價2.47%的方式買入9955萬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上述兩家營業部通過大宗交易買入恒泰艾普2362.47萬股后,在第二個交易日就已全部賣出,可謂馬不停蹄。5月18日的龍虎榜顯示,上述兩家營業部高居賣方營業部前兩位,其中中信世紀大道在當天賣出總金額為2.29億元,國聯解放東路賣出總金額為9820萬元。
而在這一兩家營業部出貨的當天,也就是5月18日,恒泰艾普大跌8.68%,成交均價為13.66元,與其大宗交易的成本價14.16元相差3.53%,顯然這一筆生意并未讓上述資金實現盈利,記者粗略計算虧損了2%至3%左右。
在陳立看來,上述資金的操作方式實際上在大宗交易參與者中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大宗交易其實就是短期套利行為,持有時間過長資金占用過大,風險也更大,所以一般就算虧錢也會在預定時間內賣完。”
陳立表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大宗交易者往往只能忍痛割肉快速出貨。一位大宗交易參與者表示,其盈利模式主要是基于大宗交易市場股票和二級市場股票的價格差異所形成的套利空間。“如果手里拿的股票價格在二級市場上發生劇烈波動,導致套利空間變小甚至股價低于購進價格,我們一般很難在短時間內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