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據同花順(60.95 +0.89%,診股)iFinD數據統計,今年(截至5月20日),債券市場已有15只個券發生違約,涉及10個發債主體,債務總額為121.3億元。
自“11超日債”第二期利息難以按期全額兌付,成為國內第一例票息違約的公募債以來,債券市場違約逐步進入常態化。從私募債到公募債,從交易所到銀行間,從民營企業到央企、國企,多筆違約事件在不同的金融領域相繼爆發。隨著剛兌打破進程的提速,2016年債券違約數量明顯攀升,共計49只私募債和29只公募債發生違約,涉及34家發債主體。
而從今年的違約債券來看,今年發生違約的10家發債主體中,除江泉集團是首次違約之外,其他9家發債主體此前均已出現過債券違約的情況。天風證券研究認為,該類發行人在某一時間點,有多只未清償的債券,當其中某只債券的利息或本金發生兌付危機后,無論最終能否成功兌付,該主體后續到期債券的違約風險會顯著攀升。
光大證券(14.84 +0.41%,診股)對2016年以來的債券違約事件進行梳理認為,債券違約前期征兆方面,多家企業債務違約前半年會出現評級連續下調,公司業績虧損,公司治理問題及延遲披露財報等情況。而在債務后續處理方面,足額償付債券占總違約債券17.5%,償付期限平均為10天,最長不超過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