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6月20日,明晟指數(MSCI)將正式揭曉A股四度闖關的結果。
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走勢出現放緩跡象。
“今年第一季度經濟走勢超出市場預期,但我們看到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增長動能有所減速,而且政府并不希望經濟過熱,相信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但全年的經濟增速仍將高于6.5%的目標。”摩根大通亞太區副主席李晶在5月2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
同時,她指出,由于監管層近期不斷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整治非法金融活動,這有可能會影響市場流動性,“上海銀行同業拆息最近不斷攀升,這與中央加強控制金融風險有關,對于一些大型銀行而言,他們擁有龐大的分行網點,獲取資金的成本較低,相比之下,一些依賴銀行間市場的小型銀行,則更容易受到流動性收緊的沖擊。”
5月23日,一年期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上升1.13個基點至4.3137%,高于上海銀行間市場的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同時,3個月Shibor上漲2.12個基點,報4.4956%,連續上揚25個交易日,并創2015年4月20日以來最高點。
摩根大通維持A股增持評級
自4月以來,由于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遏制杠桿率快速上升的措施,A股市場的表現持續落后于全球主要市場。
今年迄今為止,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僅為3.45%,上證綜合指數甚至倒跌1.34%,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漲幅近7%,恒生指數則錄得逾15%的升幅。
“雖然A股的表現與其他中國市場相關的指數相比有所落后,但這主要由于MSCI China等指數的科技股的成分較重,以恒生指數為例,科技龍頭騰訊占指數的比重高達近12%。而中國占全球GDP的比重達到1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0%,面對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很多海外投資者都對投資中國的資本市場表現濃厚的興趣。”李晶坦言。
她透露,自今年1月起,摩根大通就維持對A股的“增持”評級,“以新經濟板塊而言,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生物科技等新興行業均顯現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同時,傳統的鋼鐵、水泥等行業亦在供給側改革推動下有所企穩。”
“上海市場以傳統的銀行、能源類企業為主,而深圳市場則以高科技、高成長性的股票為主,對于國際機構投資者而言,顯然他們對深圳市場的高科技股票更有興趣,而且這類股票當中很多在海外市場是稀缺的。”她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19日的一周內,滬港通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34.22億元,深港通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49.52億元,合計流入83.74億元,兩市北上資金流入占A股成交額之比日均為0.41%,滬、深港通開通至今北上資金累計達2203.9億元。
然而,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在近日發布的報告則指出,由于內地A股市場對政策更加敏感,監管層接連出臺措施防止金融風險,在短期內勢必影響內地市場的投資者情緒,尤其是市場流動性已經出現收緊的跡象,這些對A股的走勢形成一定的壓力。因此,該行更看好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
A股納入MSCI指數預期升溫
6月20日,明晟指數(MSCI)將正式揭曉A股四度闖關的結果。
“我們認為今年A股納入指數的可能性高于往年,但即使獲得納入,并不會對A股帶來立竿見影的提振作用。即使獲得加入,起初在相關指數的比重僅為0.5%。但我們相信未來幾年相關比重會大幅上升,國際投資者應該提前布局,增加A股的持倉比例。”李晶表示。
去年6月,中國A股連續第三年加入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鎩羽而歸,MSCI明確指出國際投資者對于QFII的每月資本贖回限制、大面積股票停牌以及交易所需對A股相關金融產品預審這三大問題上仍然有所疑慮。
為此,MSCI于3月底公布了“縮小版”新方案,首次提出以滬港通和深港通作為框架基礎,指數納入A股的數量由原先計劃的448只減至169只,A股占MSCI中國指數和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則分別由原先的3.7%和1%,下降至1.7%和0.5%。
事實上,今年4月底,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貝萊德首次公開表示,支持MSCI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并聲稱其在中國A股的投資歷史已長達逾十年。
中金在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新納入框架不會受到QFII月度贖回規模的限制,但關于所有標的中包含A股股票的金融產品在海外上市必須得到交易所審批通過的規定,MSCI仍在與交易所討論,最終的討論結果將是影響A股能否在今年納入MSCI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