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小微企業融資難:說到底中國還是人情社會
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其中99%以上是中小微企業,他們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60%的GDP和50%的稅收,是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基本盤。但受限于傳統的信貸模式,小微企業先天缺少能令銀行滿意的征信條件,中國60%以上的民營企業和90%的個體工商戶沒有銀行貸款記錄。包括微眾銀行的微業貸在內,中國金融界正在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為解決這一難題尋找新的可能性。我們期待,隨著這些嘗試的迭代,金融與實業的雙輪會驅動中國經濟以更有活力、更健康的姿態前進。
在東南亞做橡膠生意的華人,會把人分成七等,商業待遇逐級降低。第一等是近親,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以此類推,最后一等是非華人。每個等級,買賣時的條款不一樣,借貸時的利息也不一樣。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不是歧視嗎?不是限制自己的生意范圍嗎?
經濟學家戴融(Janet Tai Landa)研究發現,這種歧視是有道理的,因為華人在東南亞政治、社會力量不足,受到的司法保護也不足,面對充滿風險的日常交易,這種區別對待恰恰可以維護自身利益。在尋常手段不足以解決問題時,不得已用上非常手段。這種人情與歧視的運用,其實隨處可見——直到有一天,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