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會上,財政部部長肖捷,副部長史耀斌、胡靜林就“財稅改革和財政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肖捷在會議中表示:“我想告訴各位記者朋友,大家都將是今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受益者?!?/span>
1、官方回應:個稅怎么改
記者會上,肖捷在回答時指出,今年,財政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其中一項工作重點就是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包括提高基本費用扣除標準,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起征點”,增加專項附加扣除。
他還表示,“我想告訴各位記者朋友,大家都將是今年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受益者?!?/span>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隨后對個稅的具體改革內容做了詳細的回應。他的回應,囊括起來其實就是“兩大內涵,一個亮點”。
“兩大內涵”就是對李克強總理“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的呼應。針對內涵之一“提高個稅起征點”,史部長表示,提高多少會根據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水平的變化來確定。
而對內涵之二“稅改增加專項扣除”,他表示,財政部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專項扣除項目的規模和數目,也就是說,除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到的子女教育和大病醫療,生活中的其他大頭花銷,也有可能納入到個稅抵扣減免的隊列中。
照史部長的說法,以后多生一個孩子,就能少交一筆稅了?,F在年輕人老愛提的“生孩子降低生活質量”說法,就通過納稅層面得到了改變。
“一個亮點”則是,這次個人所得稅改革,還要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稅的模式,將分類稅制轉化世界通用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稅制。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個人所得稅,大多時候說的其實是最常見、最不容易被規避的工資薪金,而工資薪金,其實只是個人所得分類收稅模式下,11類個人所得中的其中一項罷了。
而在實際操作中,其他10類常常因為征管上的困難,讓很多多渠道收入的土豪免于繳稅。于是就出現了“企業CEO只給自己開1元年薪”的新聞,因為他的實際收入,都靠發票報銷實現,還通過這種途徑避免了繳稅。
而在實現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稅制后,個人收入都會納入繳稅范疇。CEO靠少給自己發工資避稅的套路,就再也行不通了。
2、起征點提高多少?
這次,史耀斌副部長還沒有對起征點提高到多少給出個具體數值,只說了數值產生依據: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水平的變化。
史部長提到的這個依據,其實體現的就是國際通行的個稅征收原則:人民基本生活費用支出不得征稅,這也是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由來,免征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起征點。
據學者王長勇介紹,中國個稅的“起征點”以不低于“城鎮職工每月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為標準。
這個標準還有個計算公式:起征點>城鎮職工每月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贍養系數)/12,贍養系數=家庭總人口/家庭就業人數。
也就是說,在個稅起征點改為3500元的2011年,城鎮職工每月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就在3500塊錢往下一點的水平。
現在,距離2011年已經過去7年了,小編老家村口的特色小吃也從1塊一碗漲到了5塊一碗,城鎮職工每月人均負擔的消費支出肯定也不止3500元這個數了。
據統計,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445元,不考慮“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贍養系數的上升,按照上面的計算公式,2017年城鎮職工每月人均負擔消費支出都已經上升到了4013元。
因為起征點到底提高多少還沒個準信兒,于是社交網絡上出現了一波起征點全民大競猜。
財新網在《總理說了個稅起征點要提高 多少才算合理?》做出了嚴肅計算:從2011年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金額從15160.9元,上升至24445元,累計漲幅高達61.2%。若起征點同比例上調,則需調整為5642元。
此前,全國工商聯建議免征額應提高到7000元,人大代表董明珠則認為應提高到1萬元。
根據界面新聞的統計,如果個稅起征點能提高到1萬元,按照2017年冬季北京求職期的平均薪酬10310元,在北京工作的人,每月能省下300多元的支出,相當于10杯星巴克的價格。
3、什么時候改?
史部長的回答也沒有給出個稅改革方案出臺的具體時間,只說了:個人所得稅稅法的修訂才能夠把它最終確定下來。
參看2011年的個稅起征點上調過程,從提出到真正落實,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2011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與網民的交流中明確表示2011年要上調個稅起征點。2011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將個人所得稅免稅額提高為3500元。2011年9月1日,修改后的個稅法正式實行。
也就是說,按照2011年的時間表,到2018年的下半年,個稅的征收制度就能得到調整了。
城市的打工一族,到時多省出的幾百塊,你們打算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