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提了,但何時落實還不知道
民眾最關心的兩件大事已經確定:1.必征房產稅;2.提高個稅起征點。既關緊了一道門,又打開了一扇窗。總體看,你承受的“稅負”不會大幅下降。
不過,現在不用太擔心房產稅,現在推出房地產稅的可能性等于零,房產稅立法起草,通過一審二審三審,最少也要四年的時間,也就是到2022年,我們大概有五年左右的時間。
我們的觀點是,提高個稅起征點,直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這種好事,我們舉雙手贊成。
先橫向對比一下:美國50%的工薪階層承擔聯邦所得稅5%,10%的富人承擔個稅60%;中國20%富人個稅占比僅10%,中低收入者個稅占比60%左右。
富人多納稅,窮人少納稅,符合世俗倫理,中國需要給窮人減稅,提升個稅起征點,理所應當。
提高個稅起征點是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革,比如考慮到居民家庭子女教育、醫療開支。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提了,但何時落實還不知道。調節社會公平,給窮人減稅的同時,還可以針對征收資本利得稅,畢竟窮人才靠工資,富人都靠資產;以及征收遺產稅和資本轉移稅。
況且,遺產稅也是國際慣例,中國可以補增。據統計,全球共有114個國家開征遺產稅,OECD的成員國中,更是有91%的國家開征遺產稅。需要警惕的是,別對富人多收稅了,對窮人卻沒少收。
再縱向對比一下:1980年,個稅扣除額標準是800元,當時我國職工月平均工資才64元左右;1993年,國內職工月薪能達到800元的也不過1%上下;2004年,60%的人月薪達到800元以上;現在個稅起征點3500元,嗯,超過的人大概70%-80%了吧。
按照80年代的標準,中國個稅起征點就得提到8、9萬,目標人群是那些百萬年薪的人。遺憾的是,個稅起征點大概率只會提升到5000塊,算下來,你會很震驚的。
應納稅所得額 = 工資收入金額 - 各項社會保險費 - 起征點(3500元)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五險一金費用按工資的17.5%計算,其中社保10%,公積金7.5%,基數上限是19512元。
再根據以上公式和假設,個稅起征點提升到5000后,工資越低個稅減免金額越少,工資越高,個稅減免金額越多,稅前工資5000塊,每個月個稅才減免18.5元;稅前工資10萬,每個月個稅減免675元。
制表:葉檀財經 單位:元
假如你在上海,稅前工資1萬,個稅起征點提升至5000塊,你一年可以多出2100塊,相當于半個月的房租;如果個稅起征點提升至1萬,你一年可以多出4740元,相當于一個多月的房租。
交的稅少了,錢袋子鼓了,消費自然更有底氣。起征點的提升,將直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究竟能夠多大程度上拉動消費呢?
上海平均薪資接近7千,人均年消費支出39791.85元,個稅提升至5000后,每年省出1191元。如果居民省出的錢全都用來消費,那么消費大概會增長3%。
減稅,其實就相當于薪資增長,但是這并不會給廠商增加額外成本,因此理論上不會從成本端推升通貨膨脹,只可能從需求端推升通脹。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的通脹目標是3%,而減稅最多帶來收入增加2%。如果工資不漲,你2018年的購買力還下降了呢!
有個段子說,我小學時候,缺5毛錢,中學的時候缺50塊,大學的時候缺500塊,現在缺500萬。這既反映了不同人生階段對財富的需求,也反應了全社會的價格漲幅。
醫療費用、教育支出都大幅上漲,房價漲幅更是瘋狂。
現在上海房價四、五萬,一套房300多萬,即使不大漲,拿著平均工資的人也買不起房子,個稅起征點提高,也省不出幾個錢,關鍵還是提升自己,包括專業技能和理財技能,專業技能幫你增加勞動收入,理財技能幫你增加資本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