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1.2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新供給擴張帶動 經濟有望進入新周期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6.7%至6.9%的區間。
寧吉喆表示,過去四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速為7.2%,這個增長率在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高的。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預計我國經濟有望在三年內再次回到7%以上的增速水平。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需求周期、供給周期、金融周期等多周期疊加,再加上去產能短期政策使市場出清的自身節奏難以辨認,“新周期”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
從就業數據來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就業持續擴大,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今年1月份至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974萬人。2013年至2016年,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
同時,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今年1月份至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過去幾年,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搭配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
滕泰表示,新供給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既有質的積極變化,也有量的邊際提升,既是“L型”增長水平上的新階段,也有經濟增速穩步復蘇,即中國經濟將在新供給擴張的帶動下進入緩坡型增長新周期。但仍要特別關注鋼鐵、煤炭等上游大宗商品大幅漲價對下游制造業上萬億元成本沖擊所造成的滯后負面影響,以及房地產泡沫的“灰犀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