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集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集車輛計劃每股7.5港元的價格回購其已發行的所有H股(不包括公司及一致行動方持有的股份),并建議中集車輛H股自愿退市。一份研究報告提到,由于公司預計回購1.46億股H股,預計公司的每股收益有望增加8%,ROE也將提升。此外,H股投資者將獲得一次性的投資收益。關于退市對中集車輛A股價格的影響,投資者們也展開了討論,急切期待著3月12日復牌后的表現。
近年來,香港股市的波動加劇和流動性的不斷減弱導致了企業退市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指出,相較于A股,香港股市的估值普遍較低,因此一些企業選擇私有化退市后可能會找機會再次回到A股市場。隨著科創板的開放和注冊制的全面實施,一些計劃退市的企業也有機會重新上市,私有化成為企業價值修復的一種方式。
中國集裝箱車輛公司計劃在香港股市退市。
3月11日,中集車輛宣布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董事會已通過決議,將遵循收購準則、股票回購規定和上市規則,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發起H股回購要約,目標是回購全部已發行的H股(不包括中集集團及其一致行動方持有的H股)。如果H股回購要約在各方面均變為無條件,所回購的全部H股將被注銷,公司的注冊資本將隨之減少,隨后公司將向香港聯合交易所申請根據上市規章第6.15條撤銷H股的上市地位。
另外,聲明指出,公司不打算向A股股東提出收購要約,并且打算繼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A股。
根據回購計劃,中集車輛已經發行了5.6億股H股。H股回購要約將針對所有H股股東(除了持有4.17億股H股的中集集團及其一致行動方)發布。據估算,每股回購價為7.5港元,如果H股回購要約得到足夠接納,總價值將達到11億港元。截至3月8日,中集車輛的港股收盤價為7.15港元,因此7.5港元表示溢價約為4.9%。
去年末,具體地說是2023年11月28日,中集車輛發布了一份公告:該公司的董事會在11月27日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決議,批準回購公司已發行的所有H股(除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H股)。回購的建議價格為每股H股7.00港元,總額約達10.27億港元,并授權展開相關計劃和前期準備工作。次日,公司股價上漲了6.68%,成交量也創下了兩年多以來的新高。隨后的數十個交易日里,公司股價一直在7港元左右波動,每日交易量在8萬余港元到約2000萬港元不等。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企業是全球最大的半掛車生產公司,其在主要全球市場開展七種不同類型的半掛車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同時也是冷藏廂車身的制造公司。自2014年起,該公司開始著手建立“高端制造系統”,目前已在國內外建立了12家半掛車燈塔工廠、5家專用車輛上裝燈塔工廠以及2家冷藏廂車身生產燈塔工廠,并建立了多個系列半掛車產品的“產品模塊”。該公司于2019年7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隨后于2021年7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實現“A+H”雙地上市。根據公司發布的2023年業績預測,預計全年歸母凈利潤將達到23.98—24.78億元,同比增長115%—122%。
中信證券之前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們認為這次股票回購對各方都是一則好消息,A股和H股的股東都將直接受益。”首先,根據公司發布的公告,公司目前的總股本為20.2億股,其中A股為14.5億股,H股為5.6億股。因為公司計劃回購除中集集團持有的1.46億股H股外的股份,預計公司的每股收益將直接提高8%,同時ROE也將上升。其次,對于H股投資者而言,將獲得一次性的投資回報。
據天風證券研究報告指出,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并注銷后,股本減少,但在當期利潤和分紅比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回報率、每股分紅等財務指標會提高,從而提升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股價走低是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
姻緣巧合的是,中國中藥(0570.HK)在2月份發布了一份聲明,國藥集團共裕有限公司(簡稱“國藥共裕”)要求董事會提交私有化建議給計劃的股東。如果這一提議得到批準,中國中藥將不再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此次私有化計劃由國藥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簡稱“國藥集團”)以每股4.6港元的價格實施,較收盤價3.43港元高出約34.11%。
另外,去年有雅士利、達利食品、永盛新材料、江南集團等企業選擇了退出市場。最近年香港股市波動加劇和流動性不足也成為企業選擇退市的主要原因,正如之前中集車輛所說:
(i) 由于H股的交易量較低且流動性不足,因此本公司很難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有效地進行融資。
(ii)如果潛在的H股回購得以實施,將為接受潛在H股回購的H股股東帶來一次性的投資回報。
(iii) 如果H股退市,一旦實施,將使本公司能夠節省與H股上市監管合規相關的成本及費用,董事會認為潛在的H股回購和H股退市將對本公司及其股東整體都是有利的。
達利食品去年在港股退市,其私有化退市公告中也提到,因為股價持續走低,公司失去了保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融資能力有限,而且股價一直維持在相對低位,成交量有限。
一些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港股市場大約80%的資金都投資在20%的優質股上。這代表著很多出色公司的股票流通量其實較低,導致它們失去了融資的效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因為它們認為保持在港股市場上市并不具備太多好處。
另外一方面,香港股市的估值普遍不如A股,因此一些公司在從香港股市私有化退市后,會選擇時機重返A股。科創板開閘以及注冊制全面實施也為一些計劃退市的公司提供了再次上市的機會。比如,華熙生物科技在2017年從香港聯合交易所退市,隨后選擇在A股上市,該公司在進行香港股市私有化時市值為60.7億港元,目前在A股的總市值已達424億元人民幣,增長超過7倍。
“自去年以來,香港股市的退市趨勢顯而易見,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市場環境的改變導致部分上市公司面臨著估值壓力,私有化成為一種價值修復的手段;第二是控股股東出于戰略調整、資源整合等因素考慮,通過私有化將優質資產重新收歸于集團內部。這些因素共同推動著香港股市私有化趨勢的加劇。”同時,業內專家也紛紛表示。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