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訊:終身學習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今天我想說說終身博弈。
先來回憶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幕。樂視網最近關注的人少了,但是僅僅10個月之前,樂視網的關注度曾經在市場中高居榜首。在經歷了連續12個跌停之后,2月8日,公司股價以跌停開盤,當天漲幅超過5%,成交金額超過40億元。
瑞·達里奧認為,人體內同時存在兩個自己,一個是“有邏輯和有意識的你”,另一個是“情緒化和潛意識的你”,二者經常處于交戰狀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大部分時候,處于大腦中較高決策層次的理性的自己會占據上峰,做出有利的決定。但是一旦情緒化的自己占據上風,投資者的行為就會變得沖動和感性。這有利于我們理解市場當中的很多怪相,包括上文提到的樂視網。
大腦當中理性的自己,會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現金流遭遇巨大困境,缺乏基本面支持,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但是感性的自己卻看到市場中有投資者入市當天就有超過10%的“暴利”,而且在連續反彈當中,一直保持著巨量成交,短線交易帶來的巨大收益讓人難以抵制。
如果理性和邏輯不能抑制投資者潛意識中的沖動,感性的交易指令就會被執行。貌似都是經過了投資者的思考,但是話語權掌握在“理性自己”還是“感性自己”的手中,體現在市場中的交易結果差異巨大。根據達里奧的觀點,我們開始容易理解為什么巴菲特對高科技公司避而遠之。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就全行業而言,資金投入期長,投資規模巨大,短期沒有效益產出。因此,從投入產出比考慮,并不是二級市場理想的投資標的(更適合創投和政府引導資金);但是從感性的角度去看,高科技行業空間巨大,有著誘人的題材和想象空間……對于炒股票就是炒未來的資本市場來說,確實讓人很難拒絕。
往往要等到潮水退去之后,市場才意識到,讓我們產生憧憬的大部分“利好”,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轉化為上市公司利潤表中的凈利,反倒會增加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和利潤表中的成本。
內心中理性和感性的糾結,是一場所有投資者都不能回避的終身博弈。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