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機電最新消息,自2018年以來,金龍機電巨額虧損、股權質押回購接連違約、控股股東破產清算危機等一系列事件發酵,金龍機電深陷泥潭。昔日的“溫州創業板第一股”金龍機電(300032.SZ),成為了A股首家員工持股計劃遭強平后,又被起訴追債的上市公司。
11月28日,金龍機電公告稱,2018年7月10–24日期間,長城證券將“成長1號”員工持股計劃持有的公司728萬股股票強制平倉。由于平倉處置所得金額不足以支付長城證券向成長1號提供的融資本金以及固定收益,故長城證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金龍機電支付相關融資本金差額、固定收益等,合計金額暫計4224.02萬元,并要求金龍機電原董事長金紹平、金龍集團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自2018年以來,金龍機電巨額虧損、股權質押回購接連違約、控股股東破產清算危機等一系列事件發酵,金龍機電深陷泥潭。員工持股計劃虧損七成被強平,員工持股計劃,本是希望通過持股可能實現的未來收益來吸引、保留優秀員工,加深公司與員工利益捆綁,市場通常將其當做是安全墊。
可惜的是,金龍機電恰恰坑了員工的真金白銀。2015年2月,金龍機電發布成長1號員工持股計劃,成長一號資金來源為員工自籌資金1225萬元、公司控股股東金龍集團向參與員工出借1225萬元。同時,約定由長城證券提供融資資金7350萬元,其杠桿融資倍數高達3倍,共計9800萬元開展以金龍機電為標的證券的股票收益互換交易。
按約定,長城證券是7350萬元固定利息的收取方和標的股票浮動收益的支付方;成長1號是標的股票浮動收益的收取方和成長1號中所融資7350萬元固定收益的支付方。該員工持股計劃于2015年02月11日完成股票購買,共計364萬股,購買均價為26.9元/股。同年5月,金龍機電實施每10股轉增10股后,該員工持股計劃持股增加至780萬股,除權購買價攤薄為13.45元/股。
2017年11月底,金龍機電曾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其間,其控股股東金龍集團擬轉讓控制權,但由于未達成一致意見,該事項于4月底終止。今年5月中旬復牌后,金龍機電連續6個跌停,導致金龍集團多筆股票質押平倉壓力陡增。2018年7月,長城證券將成長1號所持的全部股份進行了強制平倉,成交金額僅為3335.49萬元,尚不足覆蓋長城證券7350萬元固的融資資金。
被平倉時,金龍機電股價不足6元/股,虧損幅度為65.94%,這項本被認為是為員工謀福利的項目,最終卻導致員工血本無歸。
成長1號持股計劃設三個鎖定期,12個月后、24個月后和36個月后分別解禁40%、30%與30%,并以2014年凈利潤為基數,設定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凈利潤增長分別不低于150%、225%與325%作為收益分配考核。若達成上述規定的當期業績目標,金龍集團按員工自籌出資每期余額,承諾保證最低投資收益率每年50%。
12月3日,金龍機電證券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三批解禁之前都沒有減持過,公司目前正在準備應訴,案件估計會等到明年開庭。”除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平之外,自2018年以來,金龍集團已連續爆發多筆股票質押逾期違約事件。此后,金龍機電接連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金龍集團質押股票接連出現違約,涉及長城證券、東北證券(7.03 +3.08%,診股)、華創證券等。
截至2018年11月30日,金龍集團共持有金龍機電股份2.00億股,占總股本比例24.95%,但99.98%處于質押狀態,另外99.99%則處于司法凍結狀態。
從巔峰到命懸一線
2009年12月,位于浙江溫州樂清的金龍機電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傳統馬達、線性馬達和觸摸屏等產品,是國內最大微特電機生產企業之一。其中馬達的客戶主要是蘋果、華為等手機廠商,一度占據國產手機40%和全球20%的市場份額,被業內視為是標準的“蘋果概念股”。上市后,金龍機電利潤持續走低。以2013年為例,是年公司凈利潤為2116.13萬元,扣非凈利潤僅328.59萬元。在業績走低的背景下,金龍機電開始籌劃資產重組。2014年,金龍機電先后以4.97億元和4.75億元收購了博一光電和甲艾馬達100%股權。
并購完成當年,金龍機電凈利潤突破1億元,是2013年的5.5倍,2015年凈利潤更是達到3.27億元,2016年盈利1.36億元。然而2017年,金龍機電卻巨虧4.18億元。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2017以后,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由增量市場往存量市場轉變,在產能利用率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需面臨產品單價下降以及產品結構性調整的雙重壓力,一些前期經營上財務風險較大的企業,開始在業績和財務上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