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嘉誠沒賣掉的百佳,為何換上了永輝、騰訊的“馬甲”?
在股票大跌、備受外部質疑的騰訊,進行了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后,再度攜手永輝往零售棋盤上“落子”。
今天(10月25日)下午,屈臣氏集團、永輝及騰訊舉行聯合發布會宣布,三方組建新合營公司“百佳永輝”,并將整合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以及永輝超市在廣東省的商超業務。
北方的朋友可能對百佳比較陌生,簡單介紹下,百佳超市是長江和記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品牌,同時也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李嘉誠曾想出售百佳,卻因價格未達預期,而沒將它賣出去。
此次,三方聯手成立合資公司,除了給人一種“強強聯手”的視覺之外,還能換個角度觀察,我們也能看到李嘉誠的“長和”是在曲線脫手百佳超市的大陸業務。
百佳,請換上永輝、騰訊的“馬甲”
昨天(10月24日),永輝已經發布了相關公告。
永輝將其持有100%廣東永輝股權及100%深圳永輝出資置入合資公司,估值 6.23億元,占股 50%;百佳中國則將置入96.67%廣州百佳股權及現金 1899萬元,估值5.02億元,合計占股 40%;騰訊以現金1.25億元增資,占比 10%。

(新公司股權情況)
新公司將由獨立團隊日常管理營運。具體業務方面,永輝和屈臣氏集團將會分別把旗下廣東地區“Bravo永輝超市”業務、旗下中國“百佳”與中國“TASTE”品牌,共計70余間門店注入“百佳永輝”新公司,未來所有店鋪均使用“百佳永輝”品牌。
新公司董事會由 6 名董事組成,永輝超市有權委派 3 名董事,百佳中國有權委派 2 名董事,騰訊有權委派 1 名董事。董事會設一名董事長,由永輝超市委派的董事擔任。
廣州百佳、江門百佳、東莞國貿三家公司的法人均為臣氏集團首席營運總監倪文玲,虎嗅·高街高參查詢啟信寶顯示,在倪文玲名下有6家百佳品牌相關公司,其中四川百佳、武漢百佳、上海百佳三家都是已注銷的狀態。
這意味著,百佳在大陸的業務僅剩廣東三家公司,這次合作后,大陸的百佳超市品牌將全部變成“百佳永輝”。
看似一場三方力量的聯手:兩家老的零售公司把廣東業務裝進了新公司,而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在做科技賦能零售的裝飾,但單從百佳角度來看,就猶如換上了永輝與騰訊編織的“馬甲”(此前,雙方合作已有“衛星倉”項目)——智慧零售,期待著煥發新春。
百佳心酸史:李嘉誠想賣,卻沒賣掉
說多了,都是淚——李氏家族早就不想要百佳了。
1984年,百佳超市進入深圳蛇口,開設了內地首家超市門店,成為首家登陸內地的外資零售商。要知道,蛇口工業區正是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借助李嘉誠的背景,百佳超市坐擁各種資源,讓同行難以望其項背,但百佳在內地的表現卻一直水土不服。
例如上海市場,1994年10月份,百佳超市在上海開設了首家門店,定位中高端超市,但是2000年年初,百佳超市卻將14家門店以“一元錢”的價格轉給了頂頂鮮超市;2006年年底,百佳超市卷土重來,首次在楊浦區國和路開出大賣場業態,然而兩年后,百佳超市國和購物廣場又悄然停業; 2011年年初,百佳重新規劃,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區新開一家門店,但是最終在2012年5月份還是沒能逃出關店的命運。
百佳在上海的“三進三出”,正是百佳在中國發展坎坷的縮影。最初百佳超市以小型門店切入市場,90年代開始逐漸加大門店面積,在1999年增加了10000平方米的大賣場業態。而在90年代,外資的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本土的永輝、物美都是靠大賣場快速跑馬圈地,百佳在學習調整,但晚了。

(百佳與惠康在香港二分天下,加起來市占率曾超過8成)
這與百佳的基因有關。香港地方不大,也使得百佳超市的門店也都是小店,百佳做大型業態的經驗不足,而且在香港,百佳與惠康兩個品牌近乎壟斷,經營壓力比不上內外資混戰的內地市場。2010年年初,百佳超市曾對外宣布,今后將不再開設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賣場,而將專注于發展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的超市,回歸自己擅長的小業態。
大陸市場打不開,電商又在蠶食傳統零售的生存空間,香港市場也已見頂,據香港經濟通通訊社報道,2012年百佳共有345家連鎖門店(內地的62家),不過收益總額為217億港元,僅占集團整體營業額的5.5%,加之超市利潤一向不高,李嘉誠有了賣掉百佳的心思。
2013年7月,華爾街日報爆出了百佳超市尋求出售的消息,當時“和黃”多次否認,但隨后,百佳超市正式由屈臣氏集團變更為和黃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后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并要求要求員工由屈臣氏轉簽百佳。李嘉誠"甩掉包袱"是無可厚非的,不過他出售百佳,卻被解讀為撤資香港的表現,引發香港朋友們的強烈不滿。
這場“百佳競購”大戲歷時三個月,2013年10月18日,“和黃”公告稱暫停出售百佳。在多家財團出價未達預期的背景下,百佳超市出售計劃最終泡湯。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有內部人士稱,“李嘉誠已放話,此事到此為止,現在百佳要繼續加速落實增長策略,尤其是專注于中國內地市場。”
事實則是百佳在內地市場業務逐步收縮,2014年9月退出云南,2016年3月退出成都,將業務收縮到以廣東為主的南中國區。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曾認為,百佳在程度孤軍深入,門店最多時只有6家,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采購話語權并未掌握在自己手里,“退出成都的真正原因是虧損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