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IPO開閘,對市場面、資金面、基本面和技術面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新年伊始,2014年的A股市場并未在各種期盼中展露出新氣象,卻在重重困擾中,延續著去年的跌勢。市場在新的一年首個交易日收陰后,上周五,繼續下跌,上證指數最終收于2093.14點,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1.55%。市場似乎再次走到即將破位下跌的境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IPO開閘,對市場面、資金面、基本面和技術面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大盤回調時或許正是春播的好時機。
市場面:縮量震蕩
上周是跨年周,市場沖高回落、縮量震蕩,結構分化非常明顯,滬深主板沖高回落,然而中小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和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則成功逆襲,震蕩走強。上證指數周跌幅為0.86%,失守2100點關口。深證成指周跌幅為0.25%,創業板指則連續收陽,周漲幅達4.52%。
從成交量來看,正所謂“量為價先”,上周4個交易日,滬市總成交額為2688億元,日均成交額僅有672億元,量能嚴重不足制約了市場反彈空間。可以看到,自去年12月6日以來,滬市連續20個交易日日均成交額低于1000億元,弱市格局沒有改變。
市場熱點方面,近日大盤藍籌股表現不佳,銀行(行情 專區)股、地產股、煤炭股紛紛下跌。而綠色照明、智能機器等中小市值題材股受到短線資金熱炒,成為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資金面:難有寬松
近期,困擾市場的主要因素是流動性緊張的問題。隨著IPO重啟、新三板正式擴容至全國,流動性緊張對市場形成巨大壓力。
申銀萬國認為,春節前因資金面緊張,將對大盤形成較強制約,但隨著考核時點的過去,短期內資金似乎也難有寬松。
一是,去年末銀行攬存的增量資金需要上繳存款準備金,估計耗資約400億元;二是,新股發行在即,打新一族估計也要囤積數千億元;三是,節前需要投放資金支付工人工資以及滿足節日消費需要。此外,上周四央行繼續靜默,沒有釋放流動性,穩中偏緊的信號預示監管層并無銀根松動意圖,因此,資金面仍對后市形成制約。
尤其是隨著本周IPO的實質性啟動,更是對投資者形成一種心理層面的沖擊。據悉,已有16家公司率先拿到IPO入場券,將從1月8日開始申購。
從此前七次A股暫停IPO的經驗看,有四次IPO重啟后大盤出現了下跌,另有三次IPO重啟后A股市場出現了上漲。對此,分析人士表示,IPO重啟對市場短期走勢的影響實際并不完全是負面的。
基本面:經濟穩中趨弱
對于基本面的情況,市場人士對2014年的宏觀經濟面預期較悲觀。
上周公布的12月份官方PMI和匯豐PMI終值顯示,兩個數據均出現回落。
從官方PMI來看,代表企業生產活力的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環比下降,內外需都出現了疲弱的跡象,采購量指數、原材料(行情 專區)庫存指數也出現回落,企業補庫存的動力依然不足,這些都表明經濟穩中趨弱比較明顯。比較好的是通脹預期比較溫和,從而使得政策調控的空間增大,有利于經濟的平穩增長。
預計進入2014年第一季度是淡季,經濟穩中趨弱比較明顯。內需上升動力不明顯,去庫存還將繼續,經濟繼續緩步下行的概率較大。
技術面:醞釀變盤
目前來看,大盤已經調整到支撐位置,連接滬指近期的高點2270點和低點2078點,股指正好構筑了一個箱型整理形態。而上周的走勢都是在該箱底的位置震蕩,說明市場對該箱底的支撐較認可。而成交量的極度萎縮,顯示短期做空的動能已經不大,股指孕育反彈動能。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表示,大盤從去年12月份的2260點下來,到上周五是第21個交易日;同時從前期2068點的底部至上周五是第8個交易日,兩個神奇數字或暗示本周一將有變盤。
“三糾偏”新解“棄大抓小”邏輯
新年伊始,大盤股和小盤股再次出現“蹺蹺板”走勢,大盤股震蕩回調,而小盤股則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顯然,IPO的正式啟動非但沒能為市場帶來風格轉換的機會,反而讓股市的“蹺蹺板”現象愈演愈烈。分析人士指出,與2013年小盤成長股單邊牛市行情不同,本輪“棄大抓小”的投資邏輯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小盤股的上漲邏輯由前期的炒作稀缺性溢價轉變為對短期預期差的糾偏。
“蹺蹺板”有新意
2014年的前兩個交易日,主板大盤股表現依舊低迷,而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指數卻強勢上行,市場再次玩起了“蹺蹺板”。1月份的前兩個交易日,滬綜指累計下跌1.55%,下破2100點整數關口;與之相比,創業板指數連續兩個交易日累計上漲3.71%,重新回到高位區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輪的蹺蹺板游戲卻“別有新意”。首先,創業板指數的領漲龍頭“換角”,曾經風頭無二的傳媒股短期漲勢有所放緩,取而代之的則是電子及信息類個股,長方照明(行情股吧買賣點)、天澤信息(行情股吧買賣點)以及和晶科技(行情股吧買賣點)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此類品種與傳媒股相比,前期漲幅相對較小,短期受益于利好消息驅動,上漲勢頭較為強勁,為創業板指數的反彈提供了明顯支撐。
其次,券商股“意外下跌”,成為拖累主板指數的“罪魁禍首”。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受此消息的影響,自12月2日起,中信非銀行(行情 專區)金融指數大幅反彈,收出四連陽,期間累計上漲5.16%。但隨著本周IPO正式開啟,券商股的市場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上周五,中信非銀行金融指數下跌2.67%,權重股的大幅下挫也拖累主板指數的表現。有市場人士表示,資本市場上對于券商股的利好預期其實在去年12月初已經提前反應,當新股正式開閘時,券商股反而面臨著“見光死”的窘境。
從稀缺性到預期差
回顧2013年創業板的單邊上漲行情,新股停發所造成的成長股“稀缺性溢價”是一個重要因素,期間多次IPO重啟的傳聞一度促使小盤成長股集體回調,也有效的佐證了這一點。但當新股的“靴子”真正落地時,市場的反應卻讓人大跌眼鏡,大盤藍籌股未能伺機走強,而小盤成長股的盛宴反而有重啟之勢。分析人士指出,單純的將此認定為投資者對小盤股的盲目樂觀并不合理。其實,本輪棄大抓小的投資邏輯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小盤股的上漲邏輯由前期的炒作稀缺性溢價轉變為短暫的預期糾偏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