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從意見總體來看,有一定的改進,但筆者認為其離真正市場化新股發行與交易仍有較大的市場差距。令筆者關注的是,類似2002年5月推行的新股市值配售政策重出江湖,雖然此次字義用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來替代,有所區別,但這種最終市值或數量配售方式的新股發行機制,是左手與右手都是手沒區別,很難體現出市場化的特色,也難以體現市場進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倒退。
從中國A股市場新股發行軌跡來看,中國證監會2002年5月21日發出《關于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該通知對中國證監會于2000年2月發布的《關于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完善。按照此通知,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基本原則是優先滿足市值申購部分,在此前提下,配售比例在50%至100%之間確定。滬深兩市投資者均可根據其持有的上市流通股票的市值自愿申購新股。從當時新股發行的效果來看,可以說對A股市場影響較為有限,其2002-2005年出現了中期低迷的市場走勢,雖然部分投資者通過市值配售有所斬獲,2006年依據當時的說法不符合市場實際情況,市值配售最終被廢止。
在2006年滬深交易所針對新的資金配售方式的宣傳文章中,市值配售被認為不符合股權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環境,已不具備存在的基礎。這些文章還認為,市值配售不但沒有發揮穩定二級市場股價、保障投資者收益的初衷,還扭曲了市場供求,不能真正反映一級市場對新股的需求,因而與市場化改革的思路相左。時過境遷,難道其又有了存在的基礎,雖然我們看到此次意見中配售部分有小的變化,但實質并沒有大的改變。
2009年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開設以來,新股發行采取的是資金申購模式,但由于其三高與利益炒作、利益包裝等一系列問題,2012年10月,新股發行叫停。目前新股發行體現改革意見再次出臺,重新恢復新股市值配售模式,從此次市值配售的指導來看,其方案性表述并不多,即: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資者才能參與網上申購。網上配售應綜合(行情 專區)考慮投資者持有非限售股份的市值及申購資金量,進行配號、抽簽。2002年的新股配售規定是:針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流通市值進行的新股發行方式,即每10000元的股票市值可獲得1000股的認購權,再通過參與委托及搖獎中簽的方式確認是否中簽。此次表述雖然不多,但持有一定數量與持有1萬元市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有可能是主承銷指定某類或數量變化,如果是關聯利益重倉股,投資者或將成魚肉,顯然還不如以前的市值持股類別不限。
筆者研究世界主要資本市場新股發行來看,市場化特征非常明顯,沒有通過市值或必須持有一定股票數量來配售新股的情況,新股發行也很少出現暫停的情況,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新股發行遵循的嚴格市場化規則與股票交易規則的一致,投資者預期與投資選擇更多的是一種自由選擇模式。可以說中國資本市場新股發行市值配售是中國市場的特色,而停停發發,市值配售——資金申購——再回市值配售這樣的循環模式很難說是市場的進步,也很難體現出市場化發行的特征。
美國三大股票市場(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納斯達克市場)幾乎平均每個交易日都要發行一只新股,而退市股票也不在少數,進退有規則的市場體系相對完善。由于美國股市的動向常是全球股市的指標,而且是全球投資人注意的焦點,因此除了美國企業外,世界各國許多企業也都希望能在美國的交易所上市,而通過觀察美國市場發行來看,并沒有要求投資人持有一定市值才能配售。香港市場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對定價公開發行的部分可以采取分組發售的辦法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引入回撥機制,確保中小投資者認購,而其細則中并無要求其必須擁有一定市值股票的規則,這體現出市場化與法制化,特別是尊重投資者選擇的一種發售模式。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此次新股市值配售模式的重出江湖并非是一種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而此次意見也定位于逐步推進股票發行從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的重要步驟,因此雖然有些改革有較好一面,但市場化核心體系的變化不大,特別是新股首日交易方式、漲跌板制度、機構網上與網下區別限制方面、融資融券市值確認等敏感市場化因素沒有明確,因此本次數量及市值配售的重現,難以體現市場的進步,甚至有倒退影響市場化進程的可能,需要投資人對其利弊保持謹慎,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