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融股和周期股交替發力,助力滬指觸及3305點;創業板周四崛起,近期頻繁異動,重心逐步上移。分析人士認為,周期股大概率分化,金融股配置價值仍在,創業板中的“真成長”有望逐步崛起。
王德倫:當前周期股發力的主要原因是二季度經濟數據超出預期,使得投資者對未來兩個季度的經濟基本面預期發生變化,疊加以鋼鐵、煤炭、電解鋁為代表的重點領域供給側改革推進,使得供給收縮,同時下游的需求并沒有那么弱,而使得周期股出現了較好的上漲。金融股主要受益于去杠桿使得大的金融公司競爭優勢和穩定性凸顯,具備更好的配置價值。
往后看,周期股和金融股交替模式的延續主要取決于:第一,經濟基本面能否持續超預期;第二,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查的力度,對于周期品價格和企業盈利的影響與彈性的力度。但整體而言,當前周期品性價比在下降,反而應該更關注性價比較高的金融龍頭。
魏穎捷:本周金融股主要是靠券商、保險等非銀金融發力,從銀行股和下半周券商、保險的走勢來看,二季度以來以銀行為代表的預期修復行情可能進入尾聲。金融股年初以來的表現主要源于市場對于壞賬預期、息差收窄等負面情緒的緩解,催化劑是恒生指數大漲下帶動中資金融H股的估值中樞抬升。但這種上漲與基本面和業績增長的內生性驅動不同,股價在運行至合理區間后需要等待基本面信號的確認,至少銀行、券商等金融股的半年報很難看到上述信號。
與金融股不同,周期股的二次拉高是基于預期與盈利共振,如鋼鐵等板塊半年報顯示不少鋼鐵股的市盈率回到10倍區間,加上美元指數弱勢、商品市場上螺紋鋼等品種的持續走強,周期股上行斜率很陡。近期周期股行情有擴散的跡象,資金攻擊的邏輯由鋼鐵、電解鋁等大品種蔓延至染料、稀有金屬等分支品種,在半年報支撐下,預計短期周期股仍有上行動力,不同的是品種會由表現充分的鋼鐵、電解鋁等大品種擴散到化工材料、稀缺金屬等小品種。
谷永濤:雖然金融股和周期股交替發力的格局存在,但二者背后的推動因素不盡相同,應該分開來看。周期股更注重供需結構的改變,需求角度看宏觀經濟數據的變化,例如7月份制造業PMI數據小幅下滑,但持續運行于榮枯線之上,對經濟回暖的預期仍有支撐。供給層面上分析行業邊際改變,例如環保核查對行業的邊際影響,以及去產能的實施力度。金融行業未來的走向,更多依賴于利率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的預期,在資金面寬松、政策面溫和的環境之中,未來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