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下跌幅度超過1.57%,盤中一度突破6.55關口。伴隨著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市場的國際化配置力量已經不僅僅限于“北上”資金,而是更需要考慮人民幣匯率大幅上漲推動的“熱錢”流入的邊際趨勢。“熱錢”對A股市場的影響主要有兩條路徑:1)國際資本流動導致國際收支與外匯儲備出現變化,通過影響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2)通過經常項流入的“熱錢”可能直接投資于A股市場。
“聰明錢”偏好藍籌股、價值股。考察QFII持倉變化可以發現,海外資金偏好食品飲料、銀行、家電等業績穩定性較高的行業。考察“熱錢”的整體配置情況,結論也是一致的:在市場風格方面,“熱錢”流入和“低市盈率/高市盈率”指標下跌同步,也就是說在“熱錢”流入時,低市盈率股票相對于高市盈率股票表現更佳。在結構方面,比較消費和周期板塊,可以發現“熱錢”流入和“消費指數/周期指數”上漲同步,也就是說在“熱錢”流入時,消費股相對周期股表現更好。總結來看,來自海外的“聰明錢”青睞低市盈率、消費板塊,本質上是對藍籌股、價值股的追求。
未來“熱錢”會如何演變?匯率支撐下“熱錢”流入規模有望增加。從理論上看,“熱錢”與匯率成正向關系——在人民幣升值時“熱錢”流入,人民幣貶值時“熱錢”流出,這個特點自2016年以來愈發明顯。我們認為短期人民幣匯率仍有支撐,“熱錢”流入規模有望增加,理由有三:第一,中歐經濟預期上調,相反美國經濟不及預期。第二,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不及預期,加息概率逐步降低。第三,伴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進一步優化。
周期股行情已至中后程,消費板塊第二波行情將發力。國內外環境向人民幣升值方向傾斜,奠定人民幣匯率的強勢基礎,短期“熱錢”流入帶來的邊際力量不容小覷,而“熱錢”的配置偏好是消費板塊開啟第二波行情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展望后市,整體經濟短期難以大幅提升,配置周期股的性價比弱化。相比之下,消費板塊的穩增長特性與行業緩慢供給側出清帶來的巨大空間將進一步吸引國際資本進行配置。建議挖掘行業內相對競爭優勢邊際改善的潛力龍頭,以一線龍頭白馬打底倉,二線藍籌、中盤藍籌、創藍籌為進攻標的。消費板塊第二波行情看好白酒、家電、乳制品、禽鏈、汽車、家居、酒店等細分領域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