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是一家“有互聯網思維的硬件公司”,雷軍為什么要把小米定義為“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這背后有估值的問題。《華爾街日報》有觀點評價:如果小米把自己定義為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參照現在聯想的估值也應該在100億美元左右;即便小米以騰訊和阿里為參照,市值最多達到500億美元。
因為模仿美國蘋果公司,早年雷軍也被稱為“雷布斯”。
風光一時的小米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熱點剛過,就遭遇了估值“羅生門”。
5月3日這天,雷軍發了一封公開信提及: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具體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對于這個界定,前半句比較準確,后半句卻遭到質疑。
(一)
先來看前半句。
小米自成立伊始,便有一個為外界所熟知的頭銜:互聯網思維造手機。對外宣傳中,這套思維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從研發、設計開始,就有用戶參與互動,此前的手機廠商往往在產品推向市場后,才開始與消費者有短暫的“交集”,而且基本上是“一錘子買賣”。
小米不這么玩,他每賣出一部手機才是與用戶互動的開始;在安卓基礎上開發了一套MIUI,其上有小米商店,引入各種手機應用;在營銷手段上,創造出饑餓營銷;籠絡一批種子用戶,使其成為早期的米粉。
當然,仔細追究起來,這種玩法的開山鼻祖并非小米,它學習的是喬布斯,所以當年雷軍也被人戲稱“雷布斯”。但就是這套模式,也讓許多傳統企業眼前一亮,繼而,一個叫做“小米模式”的詞迅速躥紅大江南北,它頻繁出現在媒體報道、研究機構做案例、商業書籍中。
小米的這套玩法也的確拉動了業績。招股書顯示,小米自2010年成立兩年后,營收就突破10億美元,成立第五年就達到668億元。
傳統產業在這波沖擊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焦慮。當年,有一批“走進小米”的操作,萬科、華住、甚至連海爾都曾參觀、學習過小米。不知是否與此有關,2014年,張瑞敏宣布砍掉中間層,讓企業直接面對用戶,要做“時代的企業”,他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二)
從小米公司的起點以及他創造出的小米模式來看,他的確不是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但要把自己界定為互聯網公司就遭到質疑。
招股書顯示,小米智能手機的營收達到70.3%。
從招股書的數據來看,小米的主要營收是智能手機,而非互聯網服務。2017年,小米智能手機貢獻805.63億元,占總收入的70.3%;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為234.47億元,占比為20.5%;來自互聯服務的營收為98.86億元,占比8.6%。財經名博曹中銘對此評價:“結合互聯網服務收入占比,以及募資的分配使用情況,個人認為小米公司離真正的互聯網公司還很遠。”
實質是一家“有互聯網思維的硬件公司”,雷軍為什么要把小米定義為“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這背后有估值的問題。眾所周知,遞交招股書后,市傳小米這波上市的目標估值在1000億美元,而究竟是站硬件的隊,還是站互聯網的隊,估值大相徑庭。
《華爾街日報》有觀點評價:如果小米把自己定義為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參照現在聯想的估值也應該在100億美元左右;即便小米以騰訊和阿里為參照,市值最多達到500億美元。而彭博社亦引述消息人士稱,一旦投資者檢視小米提交的實際營運資料,很容易會計出合理估值為600億至700億美元。
所以你看,即便是有人勉強讓小米站隊“互聯網公司”,其估值也不如起初預測的1000萬美金,而是打折到600億到700億美元。
(三)
又即使雷軍在互聯網公司之前加了一長串定語: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小米IOT平臺、加上互聯網收入的營收占比也不到30%!
小米的管道式硬件產品僅為自己生產的幾種:手機、電視和音箱。
而小米的IOT平臺被界定為“管道式硬件”的僅僅只有小米電視、小米音箱、小米盒子這樣自產的產品,其他的諸如平衡車、空氣凈化器、智能WIFI、充電寶、智能手環等這樣的生態鏈智能產品,都不符合“管道式硬件”的定義。
獨立分析師鄒大濕對此有具體定義:當一件實體產品的價值主要表現為產品背后的互聯網服務時,產品的本體,就可以在競爭中被管道化,產品因此可以被當成一個連接用戶的實體管道。他舉例,管道式硬件的開創者為亞馬遜,“他的kindle不賺錢,電子圖書賺錢,開屏廣告賺錢。”而此后,亞馬遜的Fire TV、Echo音箱系列都是“管道式硬件”。
依照這個標準,界定管道式硬件有兩點:一是這個硬件由這家公司的生態衍生出來,二是這個產品應該連接這家公司的內容服務和AI服務。而大家所熟知的,小米自研產品只是做核心的手機、音箱、電視以及電視盒子,其他的智能硬件則是生態鏈產品,路由器、平衡車、空氣凈化器、電池、充電寶、甚至是生活服務用品這些小米生態的產品看起來數量龐大,卻不是真正意義的管道式硬件。
招股書中,小米提及,在IOT及生活消費類產品上,小米的市場份額達到1.7%,領先為蘋果(0.9%)、亞馬遜(0.9%)、三星(0.7%)、谷歌(0.6%),“為全球第一”。對照亞馬遜和蘋果這兩家的IOT布局,從“管道式硬件”的角度看,不得不對這個“第一”表示懷疑。
而且,即便是小米目前做得最好的智能音箱小愛同學,也有來自BAT的競爭對手,百度的小度在家,阿里的天貓精靈、以及騰訊的聽聽等。從市場占有率上來說,天貓精靈已經累計賣出200多萬臺,且無論在功能、價位還是渠道上,都與小愛同學形成強競爭關系。而從產品的升級迭代上來看,百度的小度在家則以首款帶屏智能音箱的定位,率先在智能音箱的2.0市場搶跑。
此其一,其二是筆者對這個“第一”的背后給予更多憂慮:就是小米對于內容服務和AI服務的乏力。目前小米的大部分內容是與內容合作商合作,比如愛奇藝、優酷、樂視、凱叔講故事、互聯網廣播等節目,如果小米的IOT只是單純地用手機“聯”起來,而背后缺少“內核”的支撐,則意義恐怕并不大。
從技術、內容再到生態來講,BAT也都在逐漸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以百度為例,百度的智能語音系統DuerOS,已經與160家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共同推出了超過90款智能硬件。同時,DuerOS的生態合作伙伴,還都將擁有愛奇藝、百度音樂、文庫等內容生態的支持。而天貓精靈則融合了天貓商城的購物功能以及聲紋識別功能,你在需要購買相應的商品時只要和天貓精靈說,就可以完成查找商品、加入購物車、下單、付款等流程,十分的方便。
2016年起,雷軍宣布布局人工智能,當時小米也對VR和AR有所動作,由小米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黃江吉負責,而最終這個產品不了了之,可能也是因為這“最后一根稻草”,在小米遞交招股書前夕黃江吉離職。小愛的語音識別技術雖為自己研發,但也要明白,小米的基因是智能硬件,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這樣的技術需要大量數據訓練、豐富的算法模型等,因此,小愛最后的適用場景也僅在音箱、以及電視等產品中,而生態鏈上的產品,小米于2017年11月,則選擇跟百度進行合作。當時的一句評論是,小米因為百度的AI技術上天,而百度因為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態而讓AI技術落地。
小米成立8年,雷軍創業30余年,上市將為小米和雷軍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但與此同時,作為今年最熱門的科技IPO,單就估值來看,小米恐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