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孟洋洋)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有無根本變化?正在擺脫房地產依賴?央行報告初步作答
央行每季度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都是觀察中國經濟執行的一篇巨集文。
11月17日央行官網釋出的這份報告披露,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保持強勁,進出口較快增長,投資穩中略緩,就業基本穩定。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8%,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6%。
2017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9.2%;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比年初增加11.2萬億元,同比多增998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3.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9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6%。9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34,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6369元,較2016 年末升值4.52%。
除了這些巨集觀資料,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結構調整、供求改善與中國經濟增長》專欄文章。盡管其篇幅不長,但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到底有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經濟有沒有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鑒于其文字不多,現附錄如下。
2017 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協調性總體有所增強。GDP季度增長率保持在6.8%-6.9%。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增強,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有所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拉動GDP增長4.5%,比2016年全年高出0.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拉動GDP增長2.3%,比2016年全年下降0.5個百分點。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化,各方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變化的討論較多。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企穩回升主要受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推動,近期地產銷量增速下降,房地產對經濟的推動力可能難以持續;企業利潤增速回升主要與原材料價格上漲使上游企業受益有關,下游企業利潤增速仍走低或持平;近來鐵路貨運量、重卡銷售、發電耗煤增速均出現下降,未來經濟仍有下行的可能。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從三大產業結構看,經濟對第二產業的依賴下降,第三產業的拉動力在增強。2017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4%,比2016年全年上升0.1個百分點,比2014年全年上升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2.5%,與2016年全年持平,比2014年全年下降1個百分點。二是從資本形成結構看,經濟增長對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依賴有所下降。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基建、房地產分別拉動GDP增長0.9%和0.3%,較2016年全年分別下降0.4個和0.1個百分點。三是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高鐵裝備制造、核電裝備制造等現代制造業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擴大,消費服務、商業服務、生產服務等服務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更多依靠資源節約型的新興產業,對基建和房地產投資以及傳統制造業的依賴總體下降,對鐵路貨運、重卡、發電耗煤的需求也會減少,相關指標增速的下降可能更多體現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
市場供求也在改善和優化。一是去庫存取得進展,企業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初步估算,2017 年前三季度存貨對GDP增長的貢獻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1個百分點,扭轉了前兩年存貨對GDP拉動為負的情況。結合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上升以及PPI漲幅較高的情況,企業主動補庫存的可能性較大。二是商品和服務供給正在向個性化、精細化轉變,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漸成主流,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展社會化協同研發與定制化生產制造,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三是房地產投資屬性減弱,居住屬性增強,更好地與居民居住需求相匹配。隨著住房金融巨集觀審慎政策的推出和執行,以及改進土地供給、租售并舉等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推進,2017 年以來70 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回落,環比漲幅自二季度以來持平或下降。四是企業開始降杠桿,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中間產品供求改善。初步估算,2017 年以來企業杠桿率開始企穩并有所下降。
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是改革紅利的體現,源于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從供給端推進改革,釋放和激發經濟活力。不搞強刺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總體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協調性有所增強,杠桿率逐步趨穩。這又為繼續強化環保、建立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等創造了有利環境。
央行這篇專欄文章盡管總體是比較謹慎和平衡,但傾向性也是十分明顯的: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取得積極進展;盡管中國經濟沒有完全擺脫對基建和房地產的依賴,但依賴度在降低。文章用較多的篇幅和資料證明了這一判斷的依據。傳遞出的整體資訊是謹慎樂觀的,對經濟結構調整中一些帶有新的動向和苗頭的想像比較敏感,有利于增強人們信心。
當然,這篇文章并沒有完全排除對經濟下行的擔憂,對于鐵路貨運量、重卡銷售、發電耗煤這些帶有指標意義的增速下降是否意味著結構調整的結果還需要繼續觀察。尤其是對地產銷量增速下降對于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也存在疑問。這些問題,都是觀察今年底乃至明年經濟政策走向的重要方面。(文過是非)
關注財經365(www.hand93.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選財經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