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日本制造”曾是工業品質及可靠的代名詞。 但這個美名已經在過去幾年凋零。
神戶制鋼只是一連串日本企業造假丑聞的最新一起,讓日本企業的高品質招牌再受打擊。但問題根源其實是,日本制造業者在艱苦面對國內市場萎縮及全球競爭加劇之際,未能跟上現代的合規標準。
隨著企業焦點從輕松的套交情業務轉移到市場運作機制,日本制造業者不得不參與價格競爭,并努力擴大客戶來源。
“全球競爭不斷增強,迫使日本制造商削減成本以提高效率,同時還要完成通常難以達到的生產配額,”Tokyo Kasumigaseki律所的律師Motokazu Endo表示。此外,由于人口萎縮和來自亞洲鄰國的競爭加劇,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低迷狀態。
無良制造商的名單很長,而且上榜者還在不斷增加。日產汽車因違反安全檢查規定,被迫召回最近三年在日本出售的所有新車。鈴木汽車和三菱汽車出現汽車能效測試造假丑聞;而現已申請破產的安全氣囊生產商高田,以及東洋橡膠工業和旭化成也均曾爆出不正當行徑。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的2000年,中國的三峽工程就差點被日本鋼鐵坑了。事情經過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篇2000年的舊文。
《特寫:三峽工程首例對日索賠紀實》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