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9月21日,標準普爾公司宣布,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認為中國信貸長期強勁增長加劇了經濟和金融風險。
相較于標普的草率,更多國際機構則是選擇基于中國經濟的表現給出合理評價,進入9月份,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年內再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今年以來,尤其是進入下半年之后,多家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態度明顯趨于樂觀,已有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摩根大通、野村證券、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10余家國際機構上調或多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在對中國經濟前景預期改善的同時,外資機構也開始唱多中國股市。
當然,多家國際機構轉變看多中國經濟并非偶然——
經濟數據真實可見:2013年至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水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已達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7年上半年依然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GDP實際增速達到6.9%。
向好趨勢無可辯駁: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新動能正在不斷形成和擴張,工業由老化供給向中高端轉移,經濟增長模式中“服務+消費”進一步成熟,中國經濟增長含金量不斷提高。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長的視野來看,近十年來,季度GDP增長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金融危機后經歷了一個深V走勢,2012年中國經濟開始溫和回落,2016年經濟止住了下行,改變了持續下滑態勢,并且開始溫和回升。經濟更加健康,結構更加優化,新動能在增加。
從擔憂“硬著陸”
到“看漲中國”
到今年6月末,我國GDP增速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區間。
事實上,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類似中國經濟“崩盤論”“硬著陸”等言論不絕于耳。2010年以前,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1年下半年以后,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影響,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年度經濟增速從2011年的9.3%回落到2012年、2013年的7.7%,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期。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隨之而來的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于耳。
自2010年開始,國際經濟學界與投行預測中國經濟即將在未來兩年“硬著陸”的言論甚囂塵上。因準確預言美國次貸危機而名聲大噪的“末日博士”努里爾·魯比尼曾在2010年預言“經濟增長低于8%,通貨膨脹率持續一年高于5%,中國經濟就會出現“硬著陸”,時間很可能是在2013年。”期間,包括索羅斯、法興銀行等,都在不斷唱空中國經濟。
2013年5月,標普、美銀美林、渣打、荷蘭國際、摩根大通等多家國際投行都宣布下調2013年中國GDP增速預期至8%以下。美銀美林當月公布的調查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成為除歐元區危機外的第二大風險來源。2014年,瑞士銀行、美銀美林也發布報告,預測中國經濟“今年有可能"硬著陸"”。
他們的邏輯是:中國經濟的引擎——投資和出口一直運轉得不太正常,出口一直在減速,投資主要靠信貸拉動,消費又跟不上。經濟增長開始減速,但如果減得太厲害,就如飛行速度過低而失速,飛機就會從天上掉下來。
2015年開始到2016年年初,外界預測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聲音達到了高潮。這段時間,包括金融大鱷索羅斯在內的一些重量級人物,以及不少國際機構,又開始對中國經濟表示出憂慮情緒,甚至明顯看空。以金融巨鱷索羅斯為代表,在2016年多次唱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