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9月21日下午,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將中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降至A+,展望調整為“穩定”。
今日上午,中國財政部表示,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標普將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全部計入政府債務,從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中國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完全可以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中國財政部網站刊登答記者問,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令人費解。標普關注的信貸增速過快、債務負擔等問題,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老生常談”,這種看法忽視了中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特點,忽視了中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財富積累與物質支撐。
“很遺憾,這是國際評級機構長期以來所持的慣性思維與基于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經濟的誤讀。這種誤讀也是對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和發展潛力的忽視。”財政部稱。
財政部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財政收支形勢也趨好,未來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中國仍將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韌性。
至于標普特別強調中國信貸增速過快,會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財政部回應稱,長期以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居民部門的儲蓄大量通過金融中介轉化為企業部門債務。“高儲蓄支撐了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銀行貸款一直在全社會融資中占據主體地位,只要審慎放貸、強化監管,防控好信用風險,完全可以保持好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了解更多財經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